專欄文集

今鍾: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之「謎」

【大紀元12月17日訊】(一)永遇樂(詞)

千載梨園(1),重光年夜,隔世如恍。

樂府(2)千姿,敦煌(3)百態,似《九歌》(4)飄降。

穹廬(5)廣宇,風低草偃,乳燕矯、旋鷹莽。

歎驕唐:豪川海納,萬方獻舞(6)齊放。

高山旖旎,雪原長袖(7),長嘯雲天浩蕩。

澗鳴幽咽(8),岫(9)高飛雪,鶯裊星夜朗(10)。

入吉祥場(11),溶九天樂,沁體身心和暢。

曇葩綻(12),蜚聲四海,五洲同賞(13)。

(二)大意:

唐明皇的歌舞梨園,再現聖誕夕、大年夜,恍如隔世千年。

時光隧道瞬間通向兩千年以前:

樂府笙歌,漢宮深院,樓台管弦……

天幕又現:飛昇婀娜,飄逸飛旋;

雲中君、湘夫人,似屈原《九歌》塵凡再現!

時光飄忽,隧道如電,空間瞬變:

天似穹廬,籠罩四野,陰山下,赤勒川,……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牛羊不見!

卻突閃乳燕穿梭,雄鷹飛旋:

草原兒女,嘯峭舞飛,雄渾矯健。

驚歎你:讓後代自豪的盛唐,開來繼往無前:

葛天氏《廣樂》、伏羲《鳳來》、神農《扶犁》。

黃帝《清角》、《咸池》編鐘、伶倫笙管……(14)

融合古風,貫通中外,海納百川:

天竺(印度)樂、龜茲樂、高麗(朝鮮)樂、驃國(緬甸)樂:節奏多變;

康國(中亞撒馬爾罕)樂、胡旋舞、扶南(柬埔寨)樂、高昌樂:繽紛璀璨!

七部樂、八部樂、九部樂至十部樂……(15)

萬方獻技,盛況空前,王維作畫,今有詩傳(16);

高山迤邐,短裙翩翩,長袖善舞,雪娘多辮……

女士低音,幽咽流泉,徘徊幽谷,婉轉洞天……

高音女郎,岫峰飛雪,中西璧合,大、小珠園(17)……

夜鶯窈窕,身披月光,無際星空,獨裊夜闌(18)。

男士高吟如泰山,放聲一嘯,萬里煙霞,無限空間!

女聲溫潤如春,芙蓉出水,高岫雪蓮,飄在管弦;

女低若秋,艷過霜楓,美在深邃,深谷幽泉;

男高若夏,泰山一嘯,天朗氣清,涵納無限(19);

女高如夜,森林海洋,獨顯月光,獨裊更幽(20),難以言傳;

物理契入美學,祥瑞氛圍成場(21),其樂融融,歡洽無前;

人人和悅,從善如流,台上台下溶成霞光一片;

吉日兮良辰,賞心兮美景,樂事兮管弦(22)……

心舒體泰,人人難以形容的是身心的快感。

美歐亞澳,享譽四方,藝苑奇遇,曇葩瞬展。

座多博雅,中西行家,年年翹首,捷足未晚。

(三)註釋:

(1)梨園:唐朝宮內音樂機構,《新唐書‧禮樂志》載「唐玄宗曉音律,愛法曲,弟子三百,教於梨園。」至今戲曲界奉唐明皇(玄宗)為祖師,戲曲演員自命為「梨園弟子」。

(2)樂府:最初為採集民歌音樂的機構,始於秦,盛於漢:漢武帝時超過千人,配樂、編舞,培養藝人。

(3)敦煌:甘肅省敦煌縣莫高窟,名千佛洞,是從南北朝北涼國開始直到元朝,即從四世紀到十四世紀鑿雕、彩繪了一千多年的佛教藝術寶庫,為一切藝術家的靈感之泉。

(4)《九歌》:戰國時期,楚國屈原,依相傳大禹時的旋律,作九首祭神的歌舞樂章,包括:《東皇太一》、《東君》、《雲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國殤》、《山鬼》九組歌舞組詩。

(5)穹廬:遊牧民族居住的半圓形氈帳,六朝時《赤勒川歌》:「天似穹廬,籠罩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6)萬方獻舞:

《驃國樂》:《舊唐書‧驃國傳》:「唐朝貞觀九年,縹國(今緬甸)遣使經南詔(雲南)向唐王獻其樂舞。」為外域獻舞之一:模擬鳥獸花卉,十指開合如印度舞式,音樂低昂迭變,曲皆齊唱,為大型歌舞劇式,包括:《佛印》、《禪定》、《孔雀王》、《甘蔗王》、《龍首獨琴》、《白鶴游》、《斗羊勝》、《野鵝》、《白鴿》、《宴樂》、《滌煩》。舞隊成雙,舞形對稱,眾生百態,佛姿妙曲,風格新穎。

《高昌樂》:《舊唐書‧音樂志》:「舞者二人,白襖、錦袖、赤靴」(類似維吾爾族少女舞衣),配器十餘種,包括:羯鼓、橫笛、銅角、箜篌等,唐收入十部樂中。

(7)雪原長袖:漢代舞蹈,無舞不長袖,現存的漢代畫像中與藏族的長袖一樣。

(8)澗鳴幽咽:唐大詩人白居易形容美妙的低聲部為「幽咽流泉水下灘」(另本為「幽咽流泉冰下難」)。

(9)岫高飛雪:一般用「雲出高岫」,形容孤峰之高,這裡形容高聲部用飛雪的形象。岫:山峰。

(10)裊:聲音宛轉縈繞,飄搖曲折,繚嬈柔美。國劇歌唱家程艷秋低回的歌聲曾被專家形容為「百丈游絲,晴空獨裊」。

(11)入吉祥場:這裡指物理學中概念,如磁場。

(12)曇葩綻:曇:優曇缽花,開花極為罕見,成語「曇花一現」;葩:盛開的花朵;綻:開,鮮花怒放。

(13)五洲同賞:包括紐約、華盛頓、洛山磯、芝加哥、巴黎、台灣、韓國、香港、澳大利亞、加拿大,自2004年始歷來都有新唐人「全球新年晚會」演出,新唐人電視台重播、光碟、影帶傳全世界,回饋極為廣泛。

(14)葛天氏《廣樂》:

 

  1、葛天氏:在人文始祖黃帝之前,先於黃帝六代的中華古帝。葛天氏《廣樂》包括:《載民》、《玄鳥》、《遂草木》、《奮五穀》、《敬天常》、《達帝功》、《總禽獸之極》共八部樂,為中華祖先對敬天依地,載人民,順遂自然,奮五穀,達到古帝功德,總領禽獸的「天人合一」宇宙觀的美學體現,是水準很高的樂舞。

  2、伏羲《鳳來》:歌頌中華祖先伏羲發明網罟教民漁獵時,鳳凰來儀的樂舞。(見南宋羅泌《路史‧後記》)

  3、神農《扶犁》:據《通典‧樂》:「神農樂名:扶犁」,為歌頌神農氏發明耒耜,教民耕作的樂舞。

  4、黃帝《清角》:見《韓非子‧十過》:昔者黃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為盛大慶典,生命、宇宙,萬象並陳,氣魄極大。古稱《天樂》「德薄」者不能享受。春秋時代晉平公令樂師曠復原此舞,招來天災奇禍。

  5、《咸池》編鐘:周朝初年《六代舞》之一部,為堯代樂舞,傳為黃帝所作,「堯修而用之」以祭地神。又稱《大鹹》。據《史記‧天官書》:咸池為西方星宿,主五穀,「舞大蔟,歌應鍾……夏日至,舞於澤中之方丘,樂八變(遍)則地示皆出,可得而禮矣」為溝通地祗之樂舞。

  6、伶倫笙管:

黃帝之樂官,職稱為「伶」,名字叫「倫」,為音律發明家,《呂氏春秋‧古樂》載其事跡;「受黃帝命,西行崑崙,得均竹,斷為三寸九分竹管,奏為黃鐘之宮,律高既定,又錄鳳鳴,分為雌雄,六律,六品;十二律從此產生。奉黃帝命作《咸池》樂,和榮援鑄成十二口樂鐘,於仲春乙卯日奎時,奏其華美之音,」

後世奉伶倫與堯舜時樂師夔,並為中華音樂之祖師,歷代戲曲演員因此名為「伶人」,享名者稱為「名伶」。

(15)十部樂:

1、《天竺樂》:唐十部樂之一部,古天竺(今印度)舞,四世紀傳中原,舞者辮發,穿朝陽袈裟,碧麻鞋,為佛家舞。

2、《龜茲樂》: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述龜茲國「管弦伎樂,特善諸國」,其舞蹈形象今存於新疆莎車地區石窟雕塑與壁畫中。

3、《高麗樂》:唐十部樂中之一部,為高麗、百濟古國之樂(今朝鮮半島),配器包括:箏、笛、笙、簫、貝、箜篌、琵琶、五弦、篳篥、腰鼓等項。

4、《康國樂》:《舊唐書‧音樂志》「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舞」,為唐十部樂之一部,康國當時在今中亞撒馬爾罕。

(16)王維作畫,今有詩傳:

唐大詩人王維作《扶南曲》,扶南即今柬埔寨,《扶南樂》在王維詩筆下的形象為:

「堂上青弦動,堂前綺席陳,齊歌魯女曲,雙舞洛陽人;香氣傳空滿,妝華影箔通,歌聞天仗外,舞出御樓中。」可見已經漢化,溶入中華文化藝術中,所謂「海納百川,其容乃大」。

(17)白居易形容器樂高音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句(見《琵琶行》)。

(18)夜闌:夜深將盡。

(19)泰山一嘯:唐大詩人李白登泰山有「天門一聲嘯,萬里清風來」之意境,新唐人晚會男高音更有勝境,如李白長嘯,但涵納無限空間,聽之如彌天之廣,如陽光噴射,無遠弗屆。

(20)獨裊更幽:恰似王維詩「鳥鳴山更幽」之意境。

(21)見注(11)。

(22)樂事兮管弦:唐詩人王勃《滕王閣賦》中論「四美具」:良辰、美景、掌心、樂事。

(四)後記

新唐人晚會輝煌之美,只能欣賞,難以言傳,萬語千言,終究可憐宇宙中最真切的美感還得親臨現場觀瞻。(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