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將

【風雲人物】江左夷吾──王導

【大紀元1月8日訊】

王導是東晉時的丞相,他因曾與琅琊王司馬睿交往甚密,所以東晉渡江後,積極協助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朝。

東晉南遷時,北方士族和中原百姓大批南渡,他們佔土地、耍特權,與當地的人起了很大的衝突。為了緩和衝突,王導一方面拉攏當地的仕紳,並保證他們的身家安全;另一方面又在南方豪族勢力較弱的地區,設立僑州、僑郡、僑縣安置北方的移民。使當地人與僑民各得其所,晉室才得以轉危為安。

鎮之以靜,群情自安

王導歷任三朝宰相,因為其才能卓越,又對朝廷忠心耿耿,所以朝野上下無不敬重之。

他以“鎮之以靜,群情自安”為治國方針,保持了東晉安定的局面;並提倡勤儉建國,曾指牛首山雙峰為天闕,婉轉地使晉元帝放棄在都城正南門立雙闕的想法;有一次,元帝邀王導同牀而坐,被王導以“若太陽下同萬物,蒼生何由仰照。”為理由一口回絕,足見其忠貞之心。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晉室南渡江左後,司馬睿之所以能夠即帝位,主要是靠王氏在背後支撐,故王氏家族的成員多身居朝廷要職,其實就是掌握了朝廷的實權,因此“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在江南一帶廣為流傳。

王氏家族眾多成員中,以王導與王敦的地位最高,他們兩人一個擁兵在外,一個在朝執政。王敦官拜大將軍,控制長江中游軍政大權,久而久之日益驕橫,圖謀控制朝政,從而以誅奸臣劉隗為名,在荊州舉兵進攻建康。

王導面對族人的叛變,不知如何是好,鎮日惶恐不安。劉隗勸元帝誅滅王家,幸賴周顗上書仗義直言,王導才免於一死。此事王導並不知情,反而認為周顗見死不救。王敦攻入京城後,對王導說:“周顗的聲望很高,請他任三司應該可以勝任。”王導不說話;王敦又問:“難道只能當令或是僕人?”王導還是不語;王敦說:“那只有殺掉了。”王導仍不回答。王敦於是下令斬周顗。後來王導得知實情,放聲大哭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王敦控制朝政後,還想進一步篡位,可是在王導的堅決反對下,只好作罷了。

江左夷吾

王導因功勛卓著,晉元帝曾經對他說:“卿,吾之蕭何也。”;也曾把他比作“管夷吾”(即管仲),並尊稱“仲父”。故後人稱其為“江左夷吾”。

孔子曾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這段話是讚揚管仲保存中華文化的功績。王導在五胡亂華下,穩定江東局勢,保存了漢文化的命脈,因此後人以管仲來比喻他的功績。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