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

IT等7職業高發過勞死 低端從業者更危險

【大紀元2月28日訊】中國大陸的社會學專家們就近年來頻頻出現在媒體上的「過勞死」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顯示:公安、新聞、IT、文化演藝、企業、國家公務員、科教界成為中國人「過勞死」的高發區。不過,此研究遭到質疑調查的覆蓋面不夠完整,那些艱難求生的普通勞動者應該更容易成為「過勞死」的高危群體,但是他們問題被疏略了。

據《東方早報》報導,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助理研究員劉漪在互聯網上搜索從15年來媒體報導或有記載的「過勞死」個案,總共有102名,劉漪分析認為,發病率直線上升、男性人群居多是近年來「過勞死」現象的趨勢。

劉漪對涉及「過勞死」高發的七種職業92個個案進行了分析,結果,他們「過勞死」時的平均年齡為44歲,而科教界、IT、公安和新聞行業「過勞死」人群的平均年齡已經在44歲之下,特別是IT階層年齡最低,僅僅為37.9歲。而社會責任的壓力、人際關係的壓力和社會評價的壓力是導致中青年知識分子「過勞死」的主要因素。

不過此一研究也遭到輿論質疑,據《國際在線》報導指出,「過勞死」意味著因為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過大、心理壓力過大,長期處於筋疲力盡的「亞健康狀態」,引發身體潛藏的疾病急速惡化而導致死亡。誘發「過勞死」的主要因素包括超負荷的勞動強度、脆弱的保障、不良的營養和健康狀況等。由此看來,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低端從業者應該更容易成為「過勞死」的高危群體。

報導指出,劉漪的研究報告中所列的過勞死高發區的職業,都是處於社會分層高端的職業,完全不見礦工、建築工人、出租車司機等低端職業,顯然研究者的調查沒有覆蓋所有主要職業。

報導說,面臨「過勞死」威脅的並非只有高端職業的精英們。那些艱難求生的普通勞動者同樣籠罩在「過勞死」的陰影中,他們的死亡記錄恐怕更加令人哀傷--去年10月,一位叫何春梅的廣州女工,在裝配車間連續加班4天後猝死,為了完成公司的定單,在生命中最後的3天裡,她總共沒有睡足6個小時;即使在她死後,老闆所關心的依然是那批貨能否按時出單。

高端的職業無論是收入水平、保障程度還是社會地位都遠遠居於工人、司機等職業之上,但是如今「過勞死」問題似乎已經被簡化為精英們的「過勞死」問題;而普通勞動者的「過勞死」問題卻被長期忽略了。@(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