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聞

周修:中醫與科學

【大紀元3月18日訊】近年來中醫在西方普遍流行,應數在德國最受歡迎。中醫診所在德國到處都是有如雨後春筍。在醫療保險公司 Barmer查報告中,Barmer Dr. Fiedler指出82%的病人對中醫針灸都滿意。60%的病人對西醫療效不滿意而去求助中醫。反觀西醫如今已達到很高的科學水平,但它的局限性仍有很多。這也是為甚麼這麼多的人去找中醫的主要原因。有贊成者就必有反對者。

反中醫者在西方當然大有人在。反中醫者的理論根據主要是中醫缺乏科學成份。其論據是 1:從實證科學來看,中醫無客觀性。例如中醫最重要的概念「氣」至今未能證實。 2:中醫理論只是一種純樸的理論歷經千年而毫無發展。就這個問題今天談一下我的看法。我認為毫無疑問,當然中醫是科學。但不是今天的實證科學。它只能在總體觀的指導下來理解,如果我們在中醫領域進行研究,就必須先從西醫慣用的因果分析思維方法中完全脫離出來,不然的話將毫無結果。因為西醫的思維方法是通過調查現實世界發展起來的。那麼也就是說只要觸及我們的現實世界,它的理論和實踐都行得通。但一到現實生活以外的微觀或宏觀世界,這一理論就失效了。因為對西醫來說,人體構成於各種蛋白質和核酸。它只承認細胞器官組織。其它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一律不承認。

在Galilei這種物質第一論思想方法的指導下,西醫學走上了一條極端強調物質分子空間結構的路。中醫是一種立足於無形世界的科學,涉及多維空間。中醫與西醫立足點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涉及的時空不同。可謂風馬牛不相及。用西醫的研究方法來證實中醫怎麼會有結果呢?我說這話的根據要感謝現代物理學打破了經典物理學的陳規舊律,從而使中醫理論得以解釋。在本文中我將試用現代物理學的觀點和圖像來解釋中醫及中西醫之間的區別。

太極八卦圖

古人說醫易相通,研究中醫不可不懂易經。所以我們先從周易太極圖說起。中醫的超越時空性就體現在一個有機幾何模式中。其實中國古代哲學體系都體現在這一有機幾何模式中。我稱其為宇宙象徵幾何模式,它把整個世界以象徵的手法用圖形符號集中反應了出來,這個模式就是易經的 太極圖 (圖1) 。

(圖1)

(圖2)



太極圖是易經的精髓, 構成於陰陽八卦。八卦即乾 兌 離 震 巽 坎 艮 申 八個符號 (圖2) 每個符號都由三橫組成稱之為– 中斷者為陰—,不中斷者為陽—。最早記載八卦的文獻是書經「顧命篇「的天球河圖傳, 河圖, 八卦, 伏—五天下, 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傳說伏羲畫八卦取像於天 地人及適應自然規律而生存的萬物歸納出這八個含有辯證哲學思維的符號系統,每2個符號構成一卦 (圖3) 。今天我們都知道宇宙是在不停的旋轉。周易早在三千年前就知道宇宙的旋轉性,易經的64卦正是以一分為二的方法,通過兩個旋轉的八卦演化而成的。這兩個旋轉的八卦體現著宇宙的旋轉性。64卦象征自然演化.整個宇宙從微觀世界到宏觀世界無所不包無所不有,它就像一把萬能的鑰匙可以解開一切世上之迷,這個64卦符的組成意在使人用抽像邏輯推理的方法來理解和判斷具體的現實世界。

(圖3)



卦象對現實生活的預言,取決與上下2卦的構成和諧與否。陰陽平衡, 上下切條表示趨向幸運, 成功, 健康, 陰陽乘逆, 上下不和則表示趨向不順 失敗疾病。天人合一論是周易的主要理論基礎,它以大自然普遍規律來反應人體生命規律,告訴人們怎樣掌握自然規,順天應人,趨吉避兇。世間的所有規律都是在不停的運動和變化,這千變萬化的生命,吉凶禍福,生老病死都可以用周易64卦反應出來 (圖4) 。

(圖4)



周易太極圖是一個有機系統圖形是一個宇宙天地基本模式,就像數學公式一樣通用於一切語言。這一圖形的深遠意義遠遠超出中國文化的領域。西方人認識這一模式是從它的另一個則面。誰也沒有想到此2者之間的內在聯繫。按照陰陽學說,世間萬物即有動的一面,也必有靜的一面。周易太極八卦圖代表著大自然動的一面,其靜的一面卻是由另一個模式反應出來,這個模式就是大金字塔 (圖5) 。

(圖5)



金字塔與太極八卦圖

西方人非常重視古埃及大金字塔這個模式,它對人類一直是個迷。有的學者發現大金字塔的幾何圖形於整個天體幾何圖形成比例,如果把地球和月亮直接重疊起來, 然後從月亮中心拉兩條線到地球直徑的兩頭,就成角51度。這個51度 的角度正好是大金字塔的成角 (圖6) 。從這裡導出的結果是地球太陽系,人體的能量場從幾何圖形上與大金字塔的圖形有著內在聯繫。有些學者認為大金字塔密碼模式代表著前後整個人類歷史。還有些學者認為大金字塔是另外空間的信息場。

(圖6-1)

(圖6-2)



我的看法是大金字塔具有多維空間信息場,它就像一把從多維空間通往高空間的鑰匙。正如著名金字塔研究者生態地勢學之父Karin博士所說: 大金字塔是宇宙多維空間的能量的中心。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大金字塔象徵著整個的多維空間,卻不知它於象徵多維空間的太極八卦圖原為一體。

(圖7)

(圖8)



我們可以設想在人類生存的多維空間看大金字塔是側面三角形。但是如果從天上往下看,金字塔就不再是三角形而是四方形。有意思的是 Karin博士指出只有Cheops大金字塔不是四面而是八面。因為在大金字塔的每個地邊中點都有一個向內的折點,這就形成了八個面 (圖7) 。這個折點很不顯眼, 因為現在大金字塔表面的石頭已不光滑, 所以看不出來 (圖8) 。圖片8是Karin博士的父親攝於1930年3月21日凌晨,由此可以清楚看出大金字塔不是四邊形而是八邊形,八條線正好於八卦相對應, 從上往下看大金字塔就是一個八卦圖中間是陰陽 (圖9), 這個陰陽八卦不是靜止的, 而是在不停的旋轉運動, 這就是大金字塔運動的一面, 它與太極八卦原為一體, 代表著不同的空間。

(圖9)

(圖10)



綜上所述我們應用二元論的方法來看金字塔,側面看代表三維空間是三角形,也就是宇宙模式靜止的一面。從上面看代表高空間是八角形,正是宇宙模式運動的一面 (圖10) 。大金字塔與太極八卦原為一體, 只是從不同的空間兩種不同的感受。

中醫與周易

周易成書於殷周早期,表面上是一本占卜書,但其內容卻是周時期諸子百家的紀實,是一部融自然科學, 社會科學,哲學為一體的綜合性巨著, 可謂中國思想文化之鼻祖。

中醫的基礎理論來源於皇帝內經,成書較周易晚500年,它的內容必然吸吮了周易的精髓。中醫的陰陽五行論,整體天人合一論基本上都來源於周易。中醫的精髓八鋼辯證:陰陽, 表裡, 寒熱, 虛實與太極八卦圖的天 地山湖, 水火, 風雪正好相對應,如圖(11) 所示 天=陽, 地=陰, 山=表, 湖=裡, 水=寒, 火=熱, 風=虛,雷=實。

(圖11)



八綱與疾病的關係就是綱與目的關係。中醫診斷的精髓就是從三維空間的千變萬化的病症中, 通過分析綜合, 歸納到四維空間的陰陽, 表裡, 寒熱, 虛實這八個綱上來, 這也就是疾病的性質與特徵。

(圖12)



中醫治病的重點不是在三維空間的疾病症狀上而是在四維空間的疾病特徵和性質上。所謂辯證施治就是在捋出綱的基礎上對病症(目)進行治療,即綱舉目張。對症下藥確切來說是對綱下藥。中醫治則雖多, 但總結起來不外調節陰陽, 打通表裡, 寒者熱之, 熱者寒之, 虛則補之, 實則洩之。都圍繞在八綱這個基礎上。為闡明醫易相通再舉2個中醫臨床的例子:中醫的心腎相交論應淵源於周易交感理論。如未濟卦:水火未交,即濟卦水火相交。中醫心腎相交是指心火腎水在正常情況下相互升降, 彼此交通, 從而保持陰陽動態平衡. 末濟卦坎下離上 (圖12), 坎為水其性潤下, 離為火其性炎上, 火位水上故水火分路坎離不交。按五行學火主心, 水主腎, 心腎水火互根. 心腎陰陽一旦失濟則出現末濟卦所顯示的腎水不能上濟於心,水火不交,心陽過亢。這樣就會出現心悸 失眠 健忘 腰冷尿頻等心火炎於上,腎水寒於下的病理現象。人體在正常狀況下則是既濟卦所體現的坎上離下(圖13) 水在火上, 水火交融, 坎離相交, 腎水溫升, 上濟於心則心火不炎。心火涼降下交於腎則腎水不寒,心腎水火互相制約,陰陽氣化相交。

(圖13)



中醫於周易的時空觀

西醫治病不考慮時空因素.中醫則不然,因時 因地 因人因地制宜是中醫的治療學的關鍵,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年齡 性別 體質這中醫眼中對人體所生理 病理均有不同的影響.在辯證施治時必須考慮時間 地點 人這三個因素。

中醫這個時空觀已經得到太空探測學的證實.航天科學家也認為宇宙是多元性的,空間和時間都是相對的, 非但在不同的空間有不同的時間,在同一空間的銀河系裡也有不同的時間。這個觀點更容易為人理解.例如我們的一年四季就是地球繞日公轉一週,需時365天。我們的年齡就是我們身體的生物時鐘根據地球公轉多少而定。但是這種時間觀念離開了地球就不能用了。因為年 月 日時在另外一個星球上則必須按照它的公轉率而定。當然接近太陽的行星要比遠離太陽的行星公轉所需要的時間要少得多。比如一個外星球遠離太陽100倍,那麼也就是說它圍繞太陽公轉一週,地球已經圍繞太陽公轉100週,也就是它的一年等於在地球的100年。如果它比地球遠1000倍,它的一年就是地球的1000年。所以現代宇航科學認為時間是根據地點而言。可想而知中醫時空觀不是來自宇航探測學而是來源於周易。周易的六十四卦陰陽消長盛衰變化也代表空間不是一成不變的,時間不是孤立的,時空不可分割。太極八卦圖就蘊含了太陽週年視運動的時空關係。這體現在外八卦圖圍繞內八卦的旋轉運動變化。如果我們用太極圖周徑代表時間, 直徑代表空間, 就可以一眼看出時間與空間的不可分割性。太極八卦就體現了不同的空間有不同的時間。太極圖實際上就是一個多維空間信息貯備結構圖(圖14)。周易揭示了根本的生物生存的基本規律。無論宏觀世界微觀世界都呈現著太極八卦的組合原理,例如六十四卦方陣圖與生物工程中遺傳密碼的排列正好耦合,這說明東西方不同的思維方法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圖15)。

(圖14)

(圖15)



宇宙象徵幾何模式與中醫

(圖16)



我們從宇宙象徵幾何模式的角度看到的太極八卦圖是周易的最高哲學範疇,是宇宙萬物變化發展規律的宿影,是中國哲學的基礎。其對中醫學的貢獻之大可想而知。上面我已經說過,從三維空間看中醫是處在大金字塔尖上(圖16)。金字塔尖代表著宇宙混沌一氣,統一整體,陰陽互濟代表著道, 故太極八卦圖深為道家所宗。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他強調道的客觀性。道德經:「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即承認事物發展的規律為客觀所決定。中醫學深受道家影響如:素問陰陽應像大論篇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者父母,生殺之本始」。故中醫也在金字塔尖上。綜上所述中西醫之區別從宇宙象徵幾何模式金字塔來看,現代醫學是從金字塔的三維空間靜止的一面體現出來的。中醫卻由從金字塔四維空間運動的一面體現,即金字塔從上往下看也就是太極八卦圖。它代表道和中醫整體觀。如果我們這樣看金字塔,它是不停的以螺旋形在運動,但從側面看金字塔,它卻永遠停留在金字塔尖上,毫無運動和發展。現代實證科學正好相反,它是從金字塔尖上直線往下發展和擴大。所以它的知識是越來越多,越來越專一和複雜化。老子說:「為學日增,為道日減」。正是這個道理。「為道日減」正是指中醫學,我們從三維空間看金字塔側面,中醫永遠停留在頂端一成不變。這是因為金字塔尖是道,中醫深受道家影響,並接受了道家天不變道亦不變的理論。如素問天無紀大論:「謹奉天道」。也就是說人應順從自然規律。回顧人類的歷史,無論社會科學怎麼發展,自然界的規律卻永遠沒有變化。中醫認為道為自然規律應順不應逆。所以中醫至今仍延用3000年前的經理論而不變。老子講,為學日增正是指因為現代醫學基於現代科學。科學的知識就是人類為從自然界爭取自由,以便不受自然的約束的知識。正如Aristoteles所說:「如果自然界不按照人類的意識來轉移,那麼就要征服自然界,科學就是人類征服自然界的手段」。

所以實證科學不是順應自然規律而順應人類的慾望,人類從自然界爭取自由的慾望永無滿足,科學的發展也就永遠不斷向前。西方醫學基於現代科學,著眼於人體器官組織細胞在三維空間的病因病理也就是說它的研究都是在分子空間這一層進行。並必須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儀器學科等如放射學纖維掃瞄學,微生物學等等。這一切了不起的現代科學儀器都是為了發現找出人體最微小的器質性變化。西醫對此的治療是大多採取消滅病變組織的手段。隨著科學的發展,醫學日新月異。醫學研究的項目越來越細,其知識越來越專一化, 複雜化。這個發展的趨向是從金字塔頂端往下發展, 它的立足點是在金字塔側下方。這也就是Galilei所追求的唯量主義。以觀察量為出發點。而這一目標只能通過精確的測量計量來達到。所以Galilei 說:「可測量者測量,不可測量者使其變為可測量」。這就使現代醫學處處都依賴數值和測量。

為甚麼用現代醫學的方法研究中醫毫無結果呢?原因很簡單。如果我們用宇宙幾何模式來分析,兩者處在不同的平面,本為風馬牛不相及。確切的說現代醫學處在金字塔側面,側面代表甚麼呢?回答是: 所有物質的, 軀體的, 有形的, 過去的, 和數量的。細菌和病毒在這裡被認為是主要的病因。所有能量的,質量的, 中醫所謂的精 氣 神則不被其放在眼裡。中醫正好相反。上面已經說過中醫處在金字塔頂端,也就是垂直的一面,這面是代表甚麼呢?回答是:所有質量的,功能的,當前的,精神的,運動的也就是 精 氣 神三寶,這些物質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所以,中西醫的關鍵區別就在於一個是著眼於三維空間看得見摸得著的,一個是不光著眼於三維空間而是多維空間進行探索。

關於氣的存在

中國古代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氣運動變化的結果。這就形成了中醫獨特的氣的慨念。中醫的氣涵義有二:一是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二是指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這兩個方面即物質與機能,二者是互為消長,互相促進的。如人體活動消耗物質,而物質生成又必須消耗能量,它們的生成與轉化是臟腑生理綜合活動的結果。

氣的理論不被西醫承認是可想而知,因為實證科學是西醫的基礎。實證科學講眼見為實。氣是一種無形的物質,一種微觀系統。所以古典物理學一直否定它的存在。值得注意,令人深思的是雖然古典物理學把中醫理論斥之於科學大門外,現代物理學的許多新觀點卻與中醫理論十分相近。

我們知道古典物理學認識客觀物質的程度只能到人的感官可以觸及的原子上這一層。再往下就必須運用量子物理學來解釋原子層以下的現象。量子物理學認為人的肉眼看不到物質的全貌。人用肉眼看到的這一部份現象雖然足以維持人類的生存,但畢竟不是事物的真相。例如原子我們就看不見,我們絕對不可能肯定的來描述原子的活動過程,我們只能推斷它的活動可能性。量子學由此打破了一切物質都是由實體構成的概念。從原子這一層就不存在了實體。這一科研成果說明了氣存在的可能性。現代高能物理學認為中醫所謂的氣有可能是一種無形的物資。

整個中醫學理論,特別是中醫經絡學說都基於氣,其發現可能基於氣功特異功能。也就是說經絡可能是通過氣功師發現的。這是因為氣功可以提高人體感官的靈敏度。西方將其歸為冥想, 靈感, 直覺,這些心理學的範圍內。中國則稱之為天目。這是一種超越空間的看物法。正是法輪功創始人李老師講的:「天目開了以後,在一個面上可以同時看到人體的四個面,從前面可以看到後面,左面 右面,還可以一層一層切片去看,還可以透過這層空間去看有病的根本原因是甚麼」。如果用圖形來表示的話就是太極八卦圖,天目就像金字塔被人從上往下看, 象徵著一個高層次的空間。

天目以及氣功特異功能實際上都是一種心力。量子力學稱之為超感能力。法國著名物理學家Dr. Oliver Costa de Beauregard認為:「心力比光速更快」。美國著名物理學家Dr. Capra認為:「凡是接近光速的物理描寫過程,都必須用相對論來解釋」。這也就是說古典物理學不能解釋的中醫學完全可以用相對論來解釋。例如中醫說:「因人因時因地之宜」。這裡含有時空不絕對的成分。愛因斯坦推翻了牛頓傳下來的絕對時空觀。認為沒有絕對的時空,只有相對的時空。這兩者的相對性取決於宇宙的多元化。這也就是說相對論和中醫都把宇宙提高到了另一個空間去認識。中醫的四診實際上有心力的成分, 也就是說包含主觀意識。這對現代物理學來說也完全可以解釋。古典物理學用眼睛觀察物質所得出的概念一到原子這一層就不夠用了。所以在高能物理學的概念中必須加上觀察者的意識作用。實際上這也就是一種心力作用。這在量子力學中稱之為觀察者的意識(心力)作用,這與中醫診斷運用醫生意識作用很接近。實際上中醫領域與原子力學以下的空間領域一樣,必須用量子力學來解釋。

另外一個例子是中醫的人體動態觀也符合量子力學的物無常性原則。只有從量子力學去研究物質的過渡形態次原子的那些電子, 中子, 粒子, 微子等變化無常,似是而非的現象,這樣才能對氣這一被古典物理學視為空想的現實物質作出解釋。氣實際上是一種能量。古典物理學認為能量和物質, 質點和波動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量子力學卻認為在第四空間看來能與物可以互換,質點與波動可以互換,能可以變物,物也可以變能。兩者根本上是一元二體。氣既然是能量,那麼就是說也是物質。這說明氣完全不是臆想。中醫學不是沒有科學性,而是一種涉及多維空間的高尖端科學。

現代物理學認為,一切在三維空間可以用人體感官可觸及的實物,都在四維空間有它的垂直側面投影。所以我們應該把三維空間的一切現象理解為是一種在四維空間生存的能量。這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一切可測現象的本質當成一種能量的演化過程,那麼中醫理論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中醫一切都基於氣。它的感知是建立在四維空間的基礎上。我們生存的三維空間則建立於牛頓認識的現實世界裡。不單是因為三維空間這邊看不到四維空間那邊,而且還因為我們的思維方法和感受經驗都建立和發展於三維空間,這樣就使我們很難與四維空間相勾通。現代物理學是通過抽像的術學來瞭解四維。中醫則通過人體特異功能來瞭解四維空間。這種功能其實並沒有甚麼離奇。實際上是人類的一種內在的原始本能。因為人類只注意看得見模得著的東西,一切都向外求這樣就使人類慢慢喪失了這種本能。太極八卦實際上是古代人類認識第四空間的一種舖助工具。

總論

(圖10)



綜全文所敘。太極八卦圖就是大金字塔從上往下看的結果,它代表著運動的四維時空(圖10)。我們從地面上看到的金字塔則代表在三維時空。研究人體用西方的抽像的理性思維,等於從金字塔側下方來研究事物,它代表具體性, 複雜性和由簡化繁。用東方綜合歸納的思維方法,等於從金字塔上面來研究人體,它代表著全面性 , 綜合性和由繁化簡。這樣可使人接受多維空間的信息。

中醫治病都著眼於金字塔頂端。在這個頂端只有陰陽二字。按整體觀理論上同下,小同大,陰陽在頂端上就代表這個金字塔。因為陰陽在頂端上不正,下面整個金字塔就會偏離正軋。只要在頂端上陰陽正過來, 整個金字塔就會自然正過來。陰陽就像一個方向盤在金字塔的頂端上,我們人體疾病當成一輛沒有停正的貨車,西醫的處理方法是把車裡亂套了的東西都正過來,然後再固定起來。中醫處理的方法則是輕撥方向盤把車開到一個平坦的地方去。二者同樣治病有效,不同的是一簡一繁。分別代表陰陽對立的兩種屬性,按照陰陽對立互根理論:陰陽兩個方面既對立又互相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對立著的一方而單獨存在。如果沒有晝就沒有夜,沒有寒就沒有熱。沒有動就沒有靜。事物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叫做互根。簡與繁也是這種互根的關係。二者雖同時存在,但性質卻完全不同。總的來說繁代表的總是有條件的,暫時的,過渡的從而也是相對的。而簡代表的總是無條件的,永久的從而也是絕對的。

總觀人類歷史不難看出人類大致有兩種思維方式。一是:因果分析方式,二是:綜合歸納方式。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在醫學這的體現是,中醫以綜合歸納思維為主,西醫則以因果分析思維為主。在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引導下當然發展成為兩種完全不同的醫學體系。

中西醫的區別可以簡單的總結為:中醫基於自然規律,追求與自然和諧。它起源於3千年前的皇帝內經理論。幾千年來只求完善不求發展,其傳播主要在中國和東南亞地區。中醫講整體觀。疾病對中醫來講不單是人體局部臟器的問題而是整個人體的自然機能失調。治病就是激活與協調人體失去平衡的自然機能, 其治療手段當然也都是基於生物和自然的。毫無疑問中醫幾千年來為人類的健康生存作出了巨大貢獻。許多西醫今天也認識到中醫的長處以及在西方推廣的必要性。在西醫的眼裡中醫較適合於治療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在這方面的確是中醫的一大優點。西醫基於實證科學。它追求的不是與自然相協調而是力圖征服和改造自然。從十九世紀西醫起源到今天,隨著實證科學的進步,世界已經是翻天復地的變化了,西醫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在全世界廣泛傳播。西醫治病注重局部其方法主要是抗菌,以消滅異體,比如細菌病毒等,在治療局部器質性病變和急性病方面,西醫確實比中醫要強得多。歷史上很多大型的流行病都被西醫所控制。人類的整個壽命在這近一百年來得到了提高,西醫功勞舉世公認。

中西醫並不相牴觸,而是相輔相成的。二者雖然從思維方式,理論基礎到診斷方法,治療手段盡不相同,也各有利弊,但中西醫結合各自取長補短,必將為人類的健康長壽作出巨大貢獻。@*

Dr. med John Zhou文獻發表:

1. 《中醫正骨學》,1994年發表於德國中醫雜誌第9期

2. 《實用氣功》,1995年發表於OZV出版社

3. 《中醫手法學》,與國際著名漢學家滿希博共同合作,1996年發表於Phanno出版社

4. 《比較中西醫骨科學》(博士論文),1996年發表於Hansel出版社

5. 《梨狀肌綜合症》,1997年發表於德國中醫雜誌第12期

6. 《壁虎球健身法》發表於2000年OZV出版社

7. 《中醫與科學》,2003年《時間與空間》第123期

8. 《中醫語言》,2004年《時間與空間》第128期

9. 《中醫全書》,2004年OZV出版社

10. 《駁對中醫之偏見》,2005年《時間與空間》第133期

11. 《弗洛伊德與孔子》,2005年《時間與空間》第136期

12. 《個人主義的利弊》,2005年《時間與空間》第137期

13. 《西方心理學與東方宗教》,2005年OZV出版社(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