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金門放流七萬尾史前活化石稚鱟加強生態保育

【大紀元3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十九日電)享有金門灘地活化石之譽的海中生物「鱟」,近幾年受棲地破壞有大幅減少跡象,金門縣水產試驗所今天舉行放流七萬多尾稚鱟活動,並將建議把建功嶼和浯江溪口海域劃為鱟保育區,加強生態資源保育。

「鱟」為海洋底棲性無脊椎動物,又稱做「馬蹄蟹」,其祖先早在四億年前古生代泥盆紀出現,二億年前演化為現今型態,因此,被動物學界為「灘地上活化石」,由於外形像鋼盔、又是雌雄成對出現,因此,金門人暱稱為「鋼盔魚」、「鴛鴦魚」。

金門縣水試所指出,「鱟」在台灣西海岸幾乎絕跡,澎湖也是偶爾一見,國內只能在金門找到蹤跡,因此,水試所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經費補助和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陳章波指導下,從民國八十八年開始進行稚鱟培育工作,當年年底並公告古寧頭潮間帶八百公頃海域為全台唯一的鱟保育區,實施禁捕至今。

放流活動上午在金門鱟資源豐富的棲地金城鎮建功嶼與浯江溪口海域舉行,縣長李炷烽及其夫人吳麗鳳帶著二百多位民眾、學生,將水試所自行培育的一齡稚鱟七萬多尾放流,投入大海懷抱。

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十九日在建功嶼海域舉行放流稚鱟七萬多尾活動,縣長李炷烽(中)帶著民眾參加,期使有史前活化石之譽的「鱟」,能生生不息繁衍。//中央社

著名美食作家朱振藩也應縣府邀請參加放流活動,他表示,六十七年在金門服兵役時曾嚐過「鱟」,美味難忘,但現在鱟已經是金門保育動物,他不會再食用,希望這項珍貴生物能生生不息,傳之久遠。

金門縣水試所所長楊誠國表示,研究調查顯示,在九十二至九十三年間,金門的稚鱟減少高達百分之四十六,顯示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及人口的增加,對海洋所造成的汙染與破壞已嚴重危害到生態平衡,鱟族群也因此大為減少。

楊誠國指出,建功嶼和浯江溪口海域為金門鱟最好的棲地,由於人為破壞愈來愈嚴重,水試所將建議劃為保育區,繼古寧頭之後成為金門第二個保育鱟的專區,期使史前活化石的「鱟」,在金門生生不息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