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漫遊八千年文物 故宮正館東側展新象

【大紀元5月22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咦!一群人圍著一個玻璃櫃看什麼呢?」原來是故宮的鎮館之寶《翠玉白菜》!自從故宮在518前夕決定於隔天開放正館東側展室之後,讓許多來不急先行探尋新導覽動線的旅行團導遊有點糗,得跟團員們一樣四處詢問《翠玉白菜》在哪裡?終於,在二樓的211室發現了《白菜》、《肉形石》跟著《象牙提食盒》擺在同一個展間,雖然有點擁擠,遠道而來的遊客,還是爭相親睹這明星展品的丰采。

女院長化身現代樊梨花 故宮一夕間乾坤挪移

在故宮院長林曼麗的辦公室,透過窗戶,整個故宮正館可說一目瞭然,林曼麗說:「我每天在這裡監控整個工程進度,什麼地方沒做好都清清楚楚。」原定4月底就要開放正館東側展室,讓西側的整建工程盡早開工,沒想到連日大雨,大廳外新開的聯外道路無法上柏油,直到5月中旬有幾天好天氣,趁路面稍乾,林曼麗覺得不能再拖了,當機立斷宣佈開放東側展室。「我知道工程期間的開放品質不好,或許你也可以說現在故宮的展出條件正處於谷底,」林曼麗說:「但是,這是必然的過程,不盡早開放東側,正館的整建工程很難在年底以前全部完工開放。」為了履行「故宮全年無休」的形象任務,開放東側、關閉西側的準備工作,只有17日下午5點閉館後到隔天早上9點開館前可進行,為此,故宮有一半以上的員工徹夜加班,有人負責把西側文物移到東側就定位,有人忙著測試東側所有設施功能是否都正常運作,清潔人員更是天一亮就進館打掃,以確保9點一開館就煥然全新。

搭手扶梯漫遊八千年歷史長河

東側開放後,進入故宮的動線全部改變,以前車子可上一樓廣場,再由大門進入,現在大廳與大門都改到地下一樓,車子也經由新挖通的聯外道路接到地下一樓的門口。

原來一樓廣場豎立蔣公銅像的地方,變成刻寫著懷素《自敘帖》字樣的透明光罩,借光引進位於地下一樓的大廳,除加強了光線,也創造了挑高空間的效果。

其實,地下一樓的概念,若以西方「Ground Floor」的概念來形容,或許會更貼切,新大廳中央備有上下手扶梯,一旁由天花板垂下長長的布幔寫著「八千年歷史長河」,上上下下之間,頗有穿縮古今的趣味,這也是現代故宮有別於老中國意象的新面貌。

既是漫遊八千年歷史長河,整建後的正館東側新展室,展示方式也與過去大不相同,以前文物分類以器物、書畫等不同屬性展陳,如今則一概以年代區分,所以,以前到過故宮的人,如果還問:「瓷器在哪裡?」服務人員可能會回答:「幾乎每一間都有,你問的是哪一個年代的?」目前,東側展室的展出內容只以器物為主,年代越久遠的樓層越高,比如秦漢以前文物,都在三樓;秦漢以降至清晚期在二樓;一樓則有宗教文物及台灣原住民文獻。

嶄新設計,青銅展室乍看像夜店

在展場設計上,東側展室還不能算是全新面貌,至少林曼麗自己就覺得它還是傳統的展示方法,將來故宮還要在展場設計上多投注心力,讓古文物在新時代展現新的生命力,「不過,這還需要時間一步步改變。」林曼麗說。

若要說新開放的區域有哪一個展室比較特別,或可以說是位於三樓300室的「青銅器工藝之謎」,它的出口有一系列青銅器延伸而出,深綠色壁面加上活動影像反射地面的七彩燈光,炫目中帶著歷史的魔幻質感,走出來回頭一看,頗有從夜店出來的錯覺。

這間展室有很多與觀眾互動的設計,比如入口右手邊看似尋常的裝飾壁面,有著正片彩色效果的青銅器圖,間著負片黑白效果的器形圖,其實是要說明大部分青銅器的製造,最早都要先做一個模形。

展室內先以影片介紹青銅器所使用的礦物從何而來,然後,展示青銅的製造過程、及不同成分的銅所製成的銅器特色等,讓人在欣賞青銅文物之前先對它有更深的理解。

走動式告知,禁止拍照故宮有絕招

新的東側展還有一項令人傻眼的特色,就是有人手拿著告示牌到處走,告示牌一面畫著禁止拍照的圖,另一面則是食指在嘴唇中間比著「請安靜」的圖。

原來自從故宮禁止拍照以後,很多參觀者不知道或不遵守規定,為了善盡主動告知的職責,故宮居然想出一個絕招,就是由院內派人持告示牌到處走,時時提醒觀眾。不過,像211室那樣人滿為患的地方,告示牌好像連走動也有困難,有時還發現工作人員無奈地乾脆把告示牌當扇子,站在一旁煽起風來。

目前院內也沒有餐廳或咖啡館,只有禮品部暫時提供販售飲用水的服務。林曼麗表示,最慢在一個月內,地下一樓會先開設一間綜合型的咖啡廳;三樓將在暑假之前提供中式茶點服務,而在此之前,原大紅門內的區域也將增設一個半露天的西式茶館。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