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性新聞

倫敦眼轉出無限風情 更是倫敦市財富轉輪

【大紀元5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特稿) 到英國首都倫敦觀光旅遊,不容錯過的景點之一,就是位在市中心泰晤士河畔的倫敦眼摩天輪。這座全球最大的摩天輪,是參加千禧年倫敦地標競賽的參選作品之一,現在倫敦眼不僅成為倫敦天際線的一顆耀眼明珠,更成為倫敦市的財富轉輪,帶來源源不絕的觀光財源。

2006年1月1日倫敦眼摩天輪迎接新年的夜晚風情,圖片來源:AFP/Gettyimages

2006年1月1日倫敦眼摩天輪迎接新年的夜晚風情,圖片來源:AFP/Gettyimages

2006年1月1日倫敦眼摩天輪迎接新年的夜晚風情,圖片來源:AFP/Gettyimages

倫敦眼(London Eye)的設計師是一對夫妻檔資深建築師—馬大偉(David Marks)和朱莉亞‧巴菲爾德(Julia Barfield)。話說一九九三年底,「星期泰晤士報」(Sunday Times)與建築基金會舉辦千禧年倫敦地標創意競賽,在倫敦居住超過三十年的馬大偉夫婦,就在自宅廚房熱烈討論起在倫敦的中心點—泰晤士河彎處興建一座可以鳥瞰倫敦的摩天輪,讓霧都之美盡收眼底,使倫敦天際線更增添美感與現代感,同時傳達展望未來的深意,不讓紐約、巴黎等城市專美於前。

競賽結束後,倫敦眼並沒有獲獎,事實上沒有任何作品獲得評審的肯定,但是馬大偉夫婦並不氣餒,在同事與親友的鼓勵下,他們開始尋求贊助者及資金,同時成立新公司;倫敦眼計畫吸引了「標準晚報」記者的注意,經媒體大幅報導,獲得更多矚目,支持力量也開始增加。

倫敦眼的興建成本高達一億英鎊,令投資人卻步,他們擔心重蹈法國迪士尼樂園、歐洲隧道等計畫虧損連連的覆轍。馬大偉夫婦在吃了四次閉門羹後,總算找到「伯樂」,英國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s)對摩天輪的計畫興致勃勃,願意出資四千萬鎊參與興建,再配合銀行貸款,歷經六年的規劃與興建,倫敦眼終於得以站上舞台,綻放光芒。

自西元兩千年倫敦眼開幕啟用以來,前來倫敦的觀光客幾乎必定到此一遊;每年平均湧進三百五十萬名乘客,二零零二年時達到最高峰,達四百萬萬人次,比馬大偉夫婦的預估多出了一百萬人次!它每年的營業收入高達三千八百萬英鎊(約新台幣二十一億九千萬元),無疑是倫敦最受歡迎的觀光景點,銀行貸款早已還清,現在這只巨輪有轉就有賺。倫敦觀光業收入的百分之一點五來自這個單一景點,令人不得不折服它的「旋轉魔力」。

不僅如此,倫敦眼摩天輪營運六年來,為經濟情況相對較差的南岸(South Bank)地區創造了四十到五十個企業,大量湧入的人潮帶來商機,就業機會也同時獲得保障,南岸民眾不再遙望象徵財富與權力的對岸興嘆,對長期居住在南岸的馬大偉夫婦而言,扭轉南岸經濟的頹勢是令他們感到欣慰的一項成就。

馬大偉夫婦自一九八九年開始合作成立建築師事務所,倫敦眼堪稱重要代表作,他們本已預見倫敦眼的成功,「但成功比我們所想像的更令人感到驚喜」。

倫敦眼的構想在英國誕生,但最後「成型」可以說是靠歐洲跨國合作與努力。馬大偉說,興建一個高一百三十五公尺、重一千五百公噸的摩天輪,並非易事,原本英國航空公司委託一家日本公司全權負責興建工程,這家公司三個月後坦承無法做到要求的進度與品質,加上部分摩天輪所需要的纜線、輪座、膠囊造形的客艙、雙層擋風玻璃等建材和技術,無法全部在英國就地取得,只好外求於法國、荷蘭、義大利、捷克等各有專精的廠商,估計至少有一千七百人參與倫敦眼的興建計畫,大家以完成這個全球第一個在河上的最大摩天輪為職志,十六個月趕工作業,創造出新的建築奇蹟。

為了讓搭乘倫敦眼摩天輪的遊客能夠有更好的視野,馬大偉夫婦設計時決定將客艙安排在摩天輪輪環外,原本希望能有六十個客艙,以一小時走完全程,與工程師討論後發現客艙距離過近,將嚴重影響視野而作罷,最後決定減為三十二個客艙,每個配有空調的客艙可以容納二十五名乘客,而客艙的大小正是馬家廚房的規模,現在半小時走完全程,每一次的轉動,倫敦的風情也隨之變化。晴空萬里時,遠在四十公里外就能清楚看到摩天輪的亮眼身影。

對南岸河邊景色情有獨鍾的馬大偉大婦,閒暇時經常在河邊散步,欣賞北岸的風光,提到搭乘倫敦眼摩天輪最鍾情的景致,馬大偉說,當天氣晴朗時,日落後的十到十五分鐘,隨著天色漸暗,天際線逐漸轉變,晚霞照映下,倫敦散發著令人屏息的美。

倫敦眼取得營建執照時,政府只允許經營五年。馬大偉說,一方面這是個千禧年的應景計畫,另一方面,很多人擔心倫敦眼一旦架設,可能會影響天際線,不受民眾歡迎,對經濟也可能沒有什麼助益,事實證明,倫敦眼登場後,立即成為超人氣景點。現在,這座獲得四十個建築、設計、創意、行銷、旅遊等獎項的倫敦新地標已獲准永久經營。馬大偉謙虛地說,「這樣的成功,令人感到驕傲」。

在斯德哥爾摩出生、日內瓦長大的馬大偉,十五歲時就立志當建築師。問他三十五年職業生涯的靈感從何而來,他說,最重要的是自然景觀,用心觀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各式景色,靈感也源源而來;另一方面,人文創作也開啟靈感之窗,包括音樂、寫作、甚至人類勇於挑戰的勇氣、運動突破極限的成就,都能激發新的靈感。

對於世界最高大樓「台北101」的看法,馬大偉對建築師與工程人員表達景仰與恭賀之意。他也提到二零零三年前往上海訪問時,在金茂大樓俯看黃浦江美景的美好經驗,居高臨下的夜景,令他印象深刻,對上海充滿生命力的文化與城市生活,彷彿是百年前的紐約,令人心嚮往之。

2006年2月13日, 臺灣台北101大樓為迎接情人節的夜晚風情,圖片來源:AFP/Gettyimages

馬大偉另一個鍾情的地標則是法國艾菲爾鐵塔,雖然曾多次前往訪問,鐵塔的風情仍令他流連忘返,難以忘懷。

自倫敦眼摩天輪營運以來,陸續獲得多項殊榮,多次被評選為最佳旅遊景點、最佳建築設計、最佳創意設計等,馬大偉夫婦不僅獲選為最佳建築師,同時榮獲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員佐勳章」(MBE)。

斯文有禮的馬大偉坦承,倫敦眼摩天輪是建築師生涯的一個高峰,問他另一個高峰為何?他笑說,是下一個計畫。今年三月,馬大偉夫婦在英格蘭南部的布來頓(Brighton)海岸興建一座高一百八十公尺、名為Brighton i360的全方位高空觀景台,整個計畫斥資兩千萬英鎊,預定兩年可以完工,觀景台上的燈管採LEDS素材,靈感來自紐約的帝國大廈,可以變換燈光顏色,將把遊人如織的布來頓海灘妝點得更詩情畫意。

超過一小時的專訪,馬大偉展現的盡是對建築的熱愛與不悔,問他未來最大的挑戰是什麼?他回答,應是降低建築對溫室效應的影響,如果有可能讓倫敦的市容更臻完美,希望能多種植樹木,兼具環保與美化的雙重功能,讓倫敦成為不折不扣的環保之都。

儘管獲獎無數,攀上建築師夢寐以求的事業高峰,馬大偉言語間盡是令人仰望的謙沖,問他對有意進入建築業的年輕人有何建言,他不假思索地說,「千萬不要放棄」。一路走來,馬大偉從未想要放棄最愛的建築業;即將邁入耳順之年,現在的他只想「築夢踏實」,不追逐大成就,但求涓涓不息的小肯定。特別的人生觀,一如他自始至終對倫敦眼摩天輪的篤定與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