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休閒

三級古蹟明新書院 集集經典文化資產

【大紀元6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曾立南投三十日電)南投縣有三座書院古蹟,明新書院是最年輕的一處,有一百三十年歷史的明新書院,卻是集集小鎮的文化經典和指標,幾度修繕,面貌舊中帶新,夾在永昌國小和台灣特有生物中心之間,成了集集鐵馬道上最具文化特色的景點。

明新書院位在南投縣集集鎮文昌里東昌巷內,西有永昌國小,東有台灣省特有生物中心,南有集集火車鐵道;書院始建於清光緒四年(西元一八七九年),比草屯的登瀛書院晚一百多年,也比南投的藍田書院遲四十餘年,這也說明南投縣漢人開發的先後順序。

清光緒初年,因為開發中央山脈的木材,加上採集樟腦油風氣大盛,濁水溪北岸集集大山南方的集集堡,人口大增,街市繁昌,地方仕紳提議組織濟濟社,並建議在柴頭庄興建書院,以教育漢文化;並供奉文昌帝君祈安。

書院草建不久,由於集集堡快速發展,便打算遷建集集街上,只因經費不足而暫緩。

一八八三年,濁水溪洪水氾濫,帶來大批漂流木,當時書院總理陳長江提倡,募得一千八百銀元,利用漂流木,在集集街上興工起建書院,一八八五年竣工。

日據時代一九0二年,管理人將明新書院所有的田地二十餘甲和廟地,捐給集集公學校,並以書院充做教室,由鄉民集資八百元,再度遷建到柴頭庄現址,並改名為崇德堂。

在現址百年來,年久失修,而風光漸失;一九八五年列為國家三級古蹟後,才由政府出資二千餘萬元重修;但在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中震損,災後再度重修,而恢復舊觀。

書院建築為講堂與齋舍間有翼房的閩南式建築,有正殿、拜廊、過水、翼房,西南邊有一座惜字亭,是古時書院燒字紙的地方,西北邊新建一座四角形古色古香的金亭,用以燒金紙。

明新書院已不再是公學校或學子念書的地方,但文昌帝君的香火鼎盛,每到考季總有大批學子祈求金榜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