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要聞

中越交惡華人曾受排斥而今如何?

【大紀元6月6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海濤2006年6月6日香港報導)上世紀70年代中期和末期,中國越南交惡,幾度出現排華浪潮,大量華人被迫返回中國或流亡海外。

過去20多年以來,中國和越南逐漸恢復了昔日的“同志加兄弟”的友好關係。中文部記者在胡志明市華人聚居地-第五郡見到了兩位40多歲的土生土長華人,粱鴻德和方智豪。他們兩人都是胡志明市政府華人工作處的副主任。他倆也都是第二代華僑,父輩都來自中國廣東,都早已入了越南籍,而且都是共產黨員和國家幹部。

粱鴻德和方智豪都經歷過南越政府當政時代,對兩種制度、兩個社會都有切身體會。記者問他們:70年代西貢被共產黨拿下,越共統一越南後,華人受到排斥,很多流亡海外,現在的情況如何?

*粱鴻德:以前的事情都過去了*

粱鴻德面帶難色,用越南話請示了陪同採訪的越南外交部翻譯後回答說:“你說的問題,我都要想想。我的看法是,以前的事情都過去了,問題都過去了,就不要再提了。”

粱鴻德一再強調他說的只是“個人看法”。他說,“解放以後,很多人都留了下來。大家安居樂業,和當地人非常融洽,政府沒有對華人有任何歧視。”他說,越南華人貢獻很大,胡志明市的財政收入,30%是華人貢獻。

記者問,他們兩位是否是胡志明市乃至全越南最高級別的華人官員?粱鴻德說,他們華人工作處的主任陳妙齡是胡志明市委委員,也是國會代表。

談到政府主管華人事務的部門華人工作處的具體工作時,粱鴻德說:“我們主要是給華人解釋政府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為華人服務。”

*越南華人一半聚居胡志明市*

越南現在大約有1百萬華人,有50萬聚居在胡志明市。粱鴻德說,越南華人主要是廣東人、客家人還有福建人,最多的是廣東人,所以在中國城主要流行的是廣東話,也有客家話和閩南話。近年來,由於台灣和大陸商人越來越多,所以普通話也越來越流行。

粱鴻德說,他們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就是幫助華文學校發展中文教育。在胡志明市的麥劍雄中文學校,校長羅松坤介紹了該校的華文教育情況:“我們這個學校是89年成立的。我們有七八百學生,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部份,有四十多個專職老師,經費是政府資助的。”

校舍顯得有點舊了。夏天雨季,三個班的100多個同學在沒有空調的教室裡參加中文期末考試。

*越南華人子女講中文機會不多*

羅校長說,在越南,孩子們在大部份情況下都是說越南文,實踐機會並不多,但是好在現在到越南投資的來自台灣、新加坡還有中國大陸以及香港的華人越來越多,許多畢業生可以在這樣的公司找到工作。

中國上海到越南經商的寰濤汽車公司越南辦事處主任凌鯤說,他僱用的越南文秘就是麥劍雄中文學校的畢業生。

凌鯤說:“越南的國際化程度,要比中國國內高一些,雖然越南的基礎建設差一點,整體的國民素質,要比中國高一些。”他還說,在越南經商的華人越來越多,經商中遇到的困難,很多不是來自政府,而是來自華人內部的競爭和矛盾。

有許多台灣商人在胡志明市建立了生產設施。記者在中國城遇到了幾位從廣西南寧來的青年人。他們被台灣老闆從中國聘請來當低級和中級管理人員。他們說,一般越南工人的月工資不到一百美金,中國來的熟練工人是五六百美金,而中國來的管理人員可以拿到七八百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