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新聞

加國面臨少子化趨勢 提供福利鼓勵多生育

【大紀元8月12日報導】少子化現象海內外連線報導(中央社記者禾楓云溫哥華特稿)與其他工業國家一樣,加拿大也正面臨少子化和產婦高齡化等人口趨勢挑戰。根據加國統計署公布的二零零四年度人口統計,加國嬰兒出生率持續下降,婦女生育率未變,但距離維持人口平衡更替所需的生育率仍有頗大差距。

這項統計也顯示,加國婦女平均生產年齡,已延後至二十九點七歲,與上個世代相比,形成強烈對比。一九七九年時,加拿大已生育婦女中,百分之四十點七年齡在二十四歲以下,但到二零零四年,這一年齡組比率只有百分之二十點六,還不到前者的一半,另一方面,三十五歲以上年齡組所佔比率則是上個世代的四倍。

雖然加國生育率高於義大利、希臘和日本等國,但仍低於愛爾蘭等國,就算南鄰的美國也有二點零五,也無怪乎今年五月間,教宗在梵蒂岡接見數名加國主教時,也直言加國應設法提高生育率。

過去多項研究顯示,加國民眾多數盼望能有二至三個子女,但實際情況卻有頗大出入。皇后大學社會系教授柯洛爾認為,婦女普遍希望獲得更高教育,在職場上有更大發展,工作和家庭生活愈來愈難取得平衡,都是造成這種落差的主因。

生育率下降 產婦高齡化

生育率下降,生產年齡延後,加上人口老化,讓加拿大預計十年後就會面臨市場勞動力嚴重短缺問題。有些專家警告說,如果加國不設法提高生產力來加以彌補,屆時全國總產值甚至會出現負成長,進而影響國民生活品質,而在稅基流失後,加國最為人稱羡的全民健保、退休金計畫等社會福利制度,都可能無以為繼。

為應付這一挑戰,加國聯邦政府近年來積極引進移民,並把目標訂在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一,只是保守黨上台後,對此態度保留,未來動向仍待觀察。事實上,移民過去一兩年間已成為加國勞動力增長最主要來源。不過,移民雖能立即填補人力缺口,卻也同時帶來一些新的挑戰。

過去二十年間,香港、台灣、中國新移民陸續湧至加國,亞裔漸成加國新移民另一主力,但他們的語言差異和文化隔閡都較歐洲移民來得大,不只是亞裔移民本身,連加國整體社會也都還在調適中。

專業移民多難從業本行

另一方面,加國人口逐漸老化、醫療需求持續擴張,嬰兒潮世代也陸續跨入退休年齡,醫衛領域正陸續出現空缺,但矛盾的是,許多在他國接受醫護訓練的專業移民,由於海外學經歷無法獲得加國當地專業團體承認,始終無法進入本行工作。

醫衛界如此,其他許多專業領域亦復如此,醫師、工程師或博士專業人才移民加國後,只能開計程車、當超市店員餬口,或在工廠從事勞動工作等事例時有所聞。在移民社區呼籲下,加國產官學界已注意到這一問題,並正設法協助掃除這些障礙。

加國原已透過全國兒童福利方案,對中低所得家庭依照所得及子女數,發給俗稱「牛奶金」的兒童福利金。另外,新生嬰兒的母親可向雇主請一年產假,父親也可另請半年陪產假,期間還可向政府申請就業保險津貼。

半年前才上台的保守黨政府,也自今年七月起,實施新的托兒補助計畫,民眾只要有六歲以下子女,都可獲得每人每年一千兩百加元(約新台幣三萬六千元)托兒補助款,另以稅務優惠型式,鼓勵企業或非營利團體開設新的托兒服務名額。

這些計畫最初目的雖是為掃除貧童問題,幫助更多人士投入工作行列,無疑也能間接鼓勵婦女在家庭及工作間取得更大平衡,提高生育意願。

魁北克一度獎勵多生育

加國另一值得參考案例,則在主要法語區魁北克省,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七年間,曾以獎金鼓勵民眾多多生育,而且最好是「三個恰恰好」:頭胎可得五百加元,第二胎一千加元,第三胎更可拿到八千加元。

魁北克省政府後來指這項計畫成效不彰而予廢除,但近年來學者重新加以評估後指出,至少有九萬三千名嬰兒是因這項獎勵而生下來,只不過政府也因此付出極大成本,平均為每名嬰兒支出一萬五千加元。魁北克政府一九九七年停止這項獎金計畫後,把相關經費轉於擴大魁北克省托兒計畫。

魁北克由於獨特的法語文化背景,在加拿大向來享有獨特地位,因此歷任省政府也積極由各方面「保育」本土人口。今年元月起,該省更獨步全國,把父母(陪)產假計畫擴大,把「自雇」 (self-employed)人士也納入其中,由於反應熱烈,魁省政府還得增聘人手來處理相關業務。

不過,與先前的獎金增產計畫一樣,這項擴大產假適用範圍的作法,同樣也可能面臨成本快速攀升問題,因此其他各省也還在觀望後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