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9年19次播種 積穗國中校長「馬」不停蹄

【大紀元8月2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立翔/專題報導

中和積穗國中校長李玲惠,9年來在僑委會及慈濟功德會協助下,19次前往馬來西亞各地華人學校推廣台灣教育經驗,為處於艱困環境的當地華人教育界播下種子,成功推展國民外交。

傳播理念 足跡踏遍馬國

當年擔任永和福和國中輔導主任的李玲惠,1997年在慈濟功德會牽線下,應沙巴獨立中學董事會總會邀請巡迴講座,足跡踏遍馬來西亞沙巴、新山、古晉等城鎮,曾以8小時車程前往山區學校,更曾在3天內奔波1000公里,只為傳播創新的教育理念。

李玲惠初到馬國只是巡迴講座,沒想到反應異常熱烈,還有偏遠學校教職員花7小時搭車聽演講,讓她深受感動,9年來在僑委會提供來回機票下,她19次前往,歷次隨行老師包括張國振、蕭家程、龍芝寧、賴妮蔚、曲惠娟等人,個個獲益良多。

官方忽視 華人辦學困難

馬國華人教師薪水不及台灣1/3,菁英大多曾留學台灣,少部分教育程度只及高中,但卻充滿宗教式的教育熱忱,在馬國官方刻意忽視下,華人自辦教育異常艱難, 這也是她不辭千里前往的原因。

台馬友誼 千里就此牽線

從基本的教學理念、班級經營、輔導方法到創新教學方式,甚至如何以藍海策略因應學校經營困境,馬國華人教師及行政人員很認真吸收,李玲惠也建立馬國與台灣的情誼。

台灣教育 撒向華人世界

前往馬國前,曾有緣與證嚴上人會面,證嚴只告訴她「把種子播下去」,未來她也會秉持這個理念,將台灣教育種子撒向華人世界。

馬國環境艱困 中國夾擊 不減教師熱情

馬來西亞的華人學校大部分是當地鄉親會所辦,不僅不被馬國政府支持,資源也非常有限,必須依賴募款,教師多留學台灣,教學認真充滿熱忱,不過近年來政治情勢改變,馬國不僅簡體字當道,中學生畢業後也轉往中國留學,情感維繫漸漸薄弱。

當地華人指出,全馬來西亞約有50所華人學校,全都是華人鄉親會所成立,以沙巴州為例,9所獨立中學都由客屬鄉親會成立,當初是因為政府嚴格執行年齡限制及會考制度,約有40%到50%的人無法升學,因此紛紛成立獨立中學。

當地華校老師說,華人獨立中學學歷獲得全世界大學承認,卻不被馬國政府承認,在馬國的華人中學生還要通過全國教育文憑考試(SPM ),並且馬來文必須及格才能申請大學,華人被迫成立獨立中學董事會總會,簡稱「董總」,是不被承認的華人教育部。

丹南崇正中學校長王彩珍說,當地華校教師薪水平均只有新台幣1萬4000元左右,以沙巴為例,學校每年補助1名學生約20000元新台幣,設備及助學經費全靠當地華人社團、商會、鄉親樂捐,學校時時面臨經營危機,每年最重要的事就是舉辦募款活動。

沙巴崇正中學校長曾桂安說,當地客屬鄉親基於客家人重視教育的傳統辦校,重視外語、科學教育,歷年獲准進入歐美著名大學者不計其數,沙巴崇正中學更以「培養華人領袖」為辦學目的,造就不少人才。

曾桂安說,當地華人面對艱困環境,出錢出力幫助華人學校,在沙巴當地經營髮廊的羅志慈,特地到沙巴崇正中學開設分部,學生剪髮只需新台幣70元,更常常舉辦義剪幫助清寒學生,就是當地華人助學典範。

當地華人表示,中國近年來一直努力籠絡馬國華人,相對來說台灣外交部門卻越來越消極,畢業於台灣彰化師範大學的丹南崇正中學教師蔡燁坤、鄒文婷說,當地華人中學大部分老師都留學台灣,對於台灣有著深厚的情感,但近年來國際政治情勢改變,不僅學校課本變成簡體字,許多高中生轉而留學中國,未來發展值得觀察。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