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烏龍」新聞多 台灣報紙專業面臨嚴峻挑戰

新防會:新聞報導不能有立場,只有追求「真實」的鐵律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8月29日訊】 (大紀元記者楊加/台北報導)財團法人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27日發表報紙觀察報告,指出在今年6月和7月,各主要報紙的「烏龍新聞」,多達15則,其中以《中國時報》最多達8則,《聯合報》4則居次,《蘋果日報》3則;而作一版頭題者有7則,二版頭題3則,三版頭題1則。但均未見相關有所更正啟事,以致引起社會非議。

新防會另評比各報6月「貴婦人禮券風波」新聞處理,以《自由時報》表現最好,次為《聯合報》和《中國時報》,復次為《蘋果日報》和聯合晚報。而7月的「黑衣人護衛風波」新聞處理,各報均有缺失,以《自由時報》表現平穩,其他依序為《聯合報》、《中國時報》、《蘋果日報》和聯合晚報,各報多有「新聞查證」及「新聞編寫」方面的問題。

新防會的這項觀察報告,是以五家主要報紙包括《自由時報》、《聯合報》、《中國時報》、《蘋果日報》及聯合晚報,作為新聞處理比較,以「消息來源」、「新聞查證」、「平衡報導」、「新聞編寫」及「媒介責任」等五項為觀察標尺。

在6、7月的新聞處理中,除了《自由時報》外,各報多有違反普世公認「正確第一」的新聞工作基本信條,並對「爆料」或「傳聞」缺乏「查證」,形同「有聞必錄」,而在編寫方面亦復有「主觀建構」問題,使得報導的公信力不足,也使台灣新聞媒體面臨嚴峻的挑戰。美國在台協會(AIT)前任台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就曾形容台灣的媒體「吵吵鬧鬧」,沒有「調查新聞」的能力。

新防會自今年元月份起特闢列「新聞烏龍事件紀實」,而在6、7月份中,竟發現多達15則「烏龍新聞」,多半刊登在重要版面的「頭題」,事後並未見有「更正」或「道歉」,此在美、日諸國的主要報紙,均屬「罕見」。僅舉其中犖犖大者,像6月份中,《中國時報》的「李登輝倒扁」傳聞,和「呂王結盟」報導,均經當事人否認,但未見「更正」;《蘋果日報》報導:「前女友爆陳致中愛用禮券」,也經當事人舉行記者會否認。

再如7月份,《中國時報》的「李登輝要扁知所進退」,除「台聯」澄清外,李前總統猶在8月中旬的記者會強調「沒影的代誌」。該報復報導:「扁式『恐嚇』王金平曾氣得跳腳」、「安倍晉三會見馬 盼『馬英九效應』」及「閃靈主唱連署籲扁下台」等,均與事實不符。《聯合報》則有「澄社響應倒扁」,未經訪問查證,乃由澄社以記者會方式否認。《蘋果日報》更有:「檢方訊問吳淑珍十大問答」,經台北地檢署襄閱主任檢察官林邦樑駁斥為「憑空想像」。

新防會指出,新聞報導不能有立場,只有追求「真實」的鐵律,和評論截然不同。正如美國著名傳播學者賈奎.巴娜金斯基(Jacqui Banaszynski)所說:「讀你自己的報導,就像在鏡子裏,你看不到自己,別人卻能清楚看到你」。若不能堅持新聞專業和公器本質,新聞媒體終將失去社會的信賴。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