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1+1

夏日戲水當心細菌黏回家 一沖二洗不能少

【大紀元8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鈞凱台北三日電)炎炎夏日,無論海邊、游泳池或是水上樂園,都擠滿戲水消暑的人潮,不過根據調查發現,戲水前後身上的大腸桿菌群數量相差高達一百多倍,皮膚科醫師提醒,不想殘留在肌膚上的細菌造成搔癢、紅腫感染,回家前一定要仔細沖洗身體。

根據一項針對小朋友進行的調查發現,在經過三個小時的戲水過程後,小朋友平均身上帶有的大腸桿菌群,足足是戲水前的一百三十七倍;易造成傷口感染皮膚潰爛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機率也提高五倍。

台灣書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蔡長祐表示,每個人身上原本就帶有為數不少的各種細菌,因此,在人滿為患的海邊或游泳池中,就容易造成環境中的細菌量飆高,增加皮膚感染的機率。

尤其大腸桿菌是造成腸瀉的主要原因,蔡長祐說,除了可能無意間喝下帶有病菌的水外,戲水過後未能將殘留在肌膚上的病菌洗掉,也常引發包括細菌感染、毛囊發炎、香港腳、股溝炎等各式各樣的皮膚毛病,如果身上有刮傷或小傷口,一旦感染,嚴重者甚至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不過一般戲水後最常見的皮膚問題,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造成的感染,像是「比基尼臀」,主要就是在戲水後因為臀部、私密處部位沒有徹底清潔乾淨,所造成像是比基尼泳褲型狀的搔癢、紅腫細菌感染。

蔡長祐建議,民眾戲水後一定要立即清潔沐浴,基本上只要使用一般的肥皂、沐浴乳,洗掉身上殘留的水漬、汗水,就能減少細菌傳染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