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要聞

安南在聯合國掌舵十年譭譽參半

【大紀元1月3日訊】(美國之音記者:德內斯納拉2007年1月2日華盛頓報導)科菲.安南2006年12月31日卸下聯合國秘書長的職務。他在1997年1月1號出任聯合國第7任秘書長,接替埃及人加里。他是當選為這個國際組織領導人的第一位聯合國內部僱員。安南在2002年以全票當選連任,開始第2個5年任期。韓國外長潘基文2007年1月1日接替秘書長職務。

很多專家說,安南留下了譭譽參半的記錄。

在一方面,他憑藉著自己的沉著和自尊不斷為個人權利、為發展並且為窮苦人奔走呼籲。有些人甚至稱他為“國際社會的良知”。聯合國與安南在2001年共同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另一方面,安南沒有能夠說服成員國接受他提出的大幅改革聯合國的方案。伊拉克石油換武器項目的醜聞也玷污了他的名聲。

*說服成員國接受保護責任*

研究聯合國的分析人士說,科菲.安南最大的成就是說服成員國接受所謂“保護責任”的原則。

前美國駐聯合國副代表卡爾.因德弗斯說,這項原則解決的問題是,在發生群體滅絕或民族清洗行為的時候如何進行干預。

他說:“所以,當某國政府沒有保護本國人民的時候,你怎麼辦?當出現法治崩潰,比如像在索馬里那樣的情況時,你怎麼辦?當我們看到發生了像盧旺達那樣的群體滅絕罪行的時候,你怎麼辦?你應該怎樣做才能去保護那個國家的人民呢?”

安南推動的原則主張世界各國有“保護責任”去幫助那些面臨強權或悲劇而絕望無助的人民。這項原則目前已經被聯合國接受。因德弗斯說,不過關鍵問題是如何落實。他認為,這是潘基文接下來要面臨的首要問題挑戰之一。

*成立人權理事會*

安南還爭取到聯合國的批准,成立了新的“人權理事會”,宗旨是阻遏世界各地的踐踏人權行為。但是,安南秘書長的另一項建議沒有成功,那就是把聯合國安理會擴增為15個成員。

巴西、印度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都提出要擴大安理會的代表性。全球發展中心的聯合國專家斯圖亞特.帕特里克說,擴大安理會是維持聯合國在全球影響力的關鍵部份。

他說:“但是,在安理會改革沒有進展的問題上,雖然這可能是聯合國改革最令人失望的一面,然而,這個責任首先應該歸給成員國,而不是秘書長本人。”

*被石油換食品醜聞沾污*

安南任期的低潮是圍繞聯合國管理的伊拉克石油換糧食項目的腐敗醜聞。這個項目是在第一次海灣戰爭後開始的,目的是控制薩達姆政權出售石油。

石油換糧食項目原本是為了減輕伊拉克普遍百姓在聯合國制裁下所遭受的困難,但是,人們逐漸認識到,大部份石油利潤都被薩達姆和他的盟友盜走。

由前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領導的一項獨立調查發現,聯合國內部以及承包商中間充斥了腐敗。

帕特里克說,石油換糧食項目嚴重損害了安南的聲譽。他說:“他一直受到追查,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追查還在繼續。那些從骨子裡就反對聯合國的人,包括媒體和國會山上的人,特別喜歡這樣做。而重要的是,保羅.沃克爾和他的委員會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非常充份的調查,調查結果是,就秘書長和直接在他手下工作的人而言沒有大面積的胡作非為。”

但是,沃克爾的報告確實認為,安南沒有能夠控制住石油換糧食項目,報告主張在聯合國內部進行廣泛改革。安南秘書長對管理失誤承擔了個人責任。

*回首往事學到關鍵五課*

安南一直在回首自己在聯合國掌舵的10年。他說,他在這段歲月裡學到了關鍵的五“課”。

他說:“首先,我們都對彼此的安全負有責任;第二,我們能夠也必須讓每個人都享受到全球繁榮的好處;第三,安全與繁榮取決於人權和法治;第四,各個國家在它們的國際行為上,必須要彼此負責, 並且要對範圍廣泛的非國家實體負責。”

安南12月11號的告別演說面對的是美國聽眾。他在密蘇里州獨立城紀念前美國總統杜魯門的展覽館與圖書館發表了這次講話。

他說:“我的第五個、也是最後一課來自其它四課並且密不可分。要想做到所有那些事情,就必須通過多邊體系來共同努力,並且要最好地利用哈里.杜魯門遺留給我們的獨特工具,那就是:聯合國。”

安南向韓國外交官潘基文交班之際,聯合國正在經歷著變化。潘基文面臨的挑戰是,如何繼續安南的改革,並且同時應對世界上最迫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