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評論

未普:「增量民主」和意識形態創新

【大紀元12月16日訊】大陸學者喜歡創造新名詞。最近,一個著名學者發明的一個新名詞引起廣泛關注。眾人關心它,是因為這個新名詞同十七大以後的中國政治走向有關,同中國的民主前途有關,也是因為據傳它被胡錦濤所接受所引用。這個新名詞就叫增量民主(Incremental Democracy),發明人就是稱頌“民主是個好東西”的俞可平。

俞可平早在前幾年就出版了專門討論增量民主的文章和著作,但那時這個概念還沒有在海外引起多大注意。在海外引起關注的始於今年四月,俞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做的演講,題目叫“中國的意識形態創新和增量民主的發展”。而真正引起轟動效應的,則是在十七大之後,新華社就增量民主採訪了俞可平。俞可平認為,改革開放後,中國正在走一條增量民主的道路,今後,中國將繼續走這條增量民主的路。

俞可平的增量民主剛一問世,就像他的“民主是個好東西”,“思想解放與政治進步”一樣,贏得不少掌聲,但也遭到來自左翼和右翼的猛烈批評。左翼說他鼓吹的是新生資產階級的民主,他的增量民主不是中國民主的發展,而是中國民主的倒退,是漸進式催生資產階級政治模式的把戲!右翼則說他的增量民主閹割了民主的精髓,而俞則像個兜售精神鴉片,為中共塗脂抹粉的騙子。

筆者則以為,俞可平關於增量民主的論述,反映了他個人的民主探索,更反映了胡錦濤的需要,而俞可平的探索,事實上肩負著胡錦濤的意識形態創新(Ideological Innovations)的使命。這個使命,在俞的布魯金斯學會演講中,表現得再清楚不過了。俞可平想用這個新名詞新概念,構建一個既能容納國際上普遍接受的政治價值,又能突出中國自己的國情特點的政治發展體系。

然而,在堅守中共意識形態的前提下,尋找一套體現人類社會普遍接受的政治價值,幾乎是不可能的使命。可是俞可平有幾個辦法。第一,新瓶裝舊酒。增量民主這個東西,咋一看,顯得雲山霧罩,但是如果仔細讀懂了,就會發現,原來,俞可平是用不同的話說同樣的道理。在他的筆下,民主增量相對於存量,這個“存量”指的是經濟發展和政治進步,換言之,民主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和政治進步力量的引導下進行。而增量民主的道路就是實現党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統一的社會主義民主。

第二,削民主之天足,適應專制之瘦履。在一黨專制的框架下談民主,俞可平先生必須忍痛割愛民主的根本要素。俞可平在布魯金斯學會的演講中,曾為自己的民主定義辯護說,他不贊同黎安友(Andrew Nathan)提出的自由選舉國家領導人的民主定義,而他的民主,指的是擴大人民的政治參與權和監督權。雖然他也承認選舉是民主的要素,但國家領導人選舉在中國不適用,所以被割愛了。

第三,民主的邏輯無需反映不民主的現實。按照增量民主的邏輯,如果民主一點一點增加,專制就應該,或者用俞可平的話,就“必須”一點一點減少;人民的參與權一點一點增加,權貴的壟斷權就必須一點一點減少。可惜的是,在現實中的中國,應該或必須增加的並沒有增加,應該或必須減少的也並沒有減少。換言之,民主的力量沒有增長,而專制的力量並沒有削弱。

俞可平的創新,不過是在中共的長長的民主承諾清單上,再增加幾個更時髦的辭彙而已。至於民主兌現,胡錦濤雖然在口頭上接受了增量民主,心裏卻再明白不過了:一黨專制下怎能搞真民主?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