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

黃美秀保育黑熊 無怨無悔

【大紀元12月17日訊】台灣生態研究者,為了進行野外研究工作,不但要長期駐紮在生活條件嚴苛的偏遠山區,還必須克服地形、氣候等種種嚴苛的困境與挑戰,甚至還會面臨傷亡的危險,工作環境可說是危機四伏。

國內第一位針對「台灣黑熊」進行長期野外研究的黃美秀,基於一份堅持與夢想,希望能將國內特有物種「台灣黑熊」的生態訊息傳遞給社會,為保育工作之推廣善盡一份心力,工作中儘管充滿危險與各式挑戰,她仍能樂在其中。

談起一位平凡女子,為何挑戰艱巨的野外調查任務,屏科大野保所教授黃美秀首先打趣的表示,或許外界會覺得匪夷所思,從事野外黑熊調查工作,應該是男人才會作的事;尤其剛從墨西哥參加熊國際研討會回國的她也指出,參與研討會的與會人士也是男性居多,更凸顯出她的與眾不同。但她卻強調,一般危險的工作,從事者大都均為男性,這是社會的舊觀念,因為男性天生追求冒險、喜歡挑戰刺激,加上社會對女生所抱持的刻板印象與社會禮教,造成某種程度限制女性發展,這是值得探討之處。

然而,由於興趣使然,讓一向喜好登山健行和親近野地的黃美秀,因而踏入野外調查領域,更認為從事這份工作,並沒有性別差異;她強調,除了礙於體能上的負荷,其所面對的挑戰都是相同,必須逐一克服與突破。

以專業技巧應付田野挑戰

談及那段研究的心路歷程,她表示,在攻讀台大動物系碩士班期間,其論文研究則是以棕簑貓為議題,體型約二至三公斤,為小型肉食性動物,然而,由於從事小型肉食性動物研究過程,讓她對動物研究產生濃厚的興趣;畢業後的她,為了將來可獨立從事野外研究,更激起攻讀博士學位的念頭;而一九九六年,黃美秀為了撰寫博士論文的研究計畫,便跟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從事熊的研究工作,她說,這位教授非常熱心,也教導她捕捉與研究熊類的專業技巧,讓她足以應付田野研究時的多項挑戰。

黃美秀說,回想起第一次專程進入田野調查台灣黑熊是在一九九七年,隔年夏天開始研究,直到二○○○年底,為了更深入研究台灣黑熊的動向,便選擇海拔一三五○公尺、人跡罕至的玉山國家公園內待了一年半載。所謂「師傅引進門,修行看個人」,黃美秀指出,由於台灣山地地形崎嶇,艱險難行,研究地點大都選擇深山,因此,研究人員必須背著二十甚至重達三十公斤的裝備,翻山越嶺,光單程就需花掉三至四天時間,因此,具備好體力與耐力,亦是重要關鍵。此外,坍方、斷壁、危橋、颱風等不確定因素,則為研究過程增添不少變數。她笑著說,野外調查工作的確是吃力不討好工作。

融入原住民文化

此外,從事野外調查工作需克服的事情很多,她表示,當時在作熊野外調查研究時,必須倚賴原住民的協助,然而,身為平地女性者要融入當地生活與環境,並不容易,更別說與他們打獵熊經驗的族人溝通;此時,她卻笑著說:「個人魅力」的發揮就扮演相當重要的一環。另外,原住民本身擁有不同於漢人的生活習性與文化價值,身為研究者的她與原住民一起生活共處,難免於觀念與工作上的差距,多少造成些抵觸,都是必須逐一克服的重大難題。此外,她還無奈的表示,研究是有步驟與規劃性,而與原住民工作,往往是「計畫永遠跟不上變化」。

另外,擁有保育思潮的黃美秀強調,「台灣黑熊」已被列入「瀕臨絕種動物」名單,然而,台灣黑熊遭獵捕的情形仍然時有所聞,一般人對殺熊事件矛頭都指向上山狩獵原住民,這是不公平的。所謂「重賞之下有勇夫」,黃美秀不諱言的說,這是值得探討的議題;平地人由於中藥熊掌文化作祟,認為「熊掌」與「熊膽」是中藥聖品,因此掀起一股殺熊風氣;她認為,唯有從自身做起,才是真正杜絕台灣黑熊再被扼殺的命運。

籲國人重視黑熊保育

致力於保育教育工作推廣的黃美秀進一步強調,民眾對於台灣黑熊並不瞭解其真實面貌,多半對牠有很深的誤解;經對原住民做過調查,他們認為遇到熊,與其被傷,不如先聲奪人!事實上,根據研究台灣黑熊的排遺發現,台灣黑熊其實是雜食性動物,而非肉食性動物,因此,黑熊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遇上人時,牠比你還要害怕,除非短距離接觸(像是身體的觸碰),否則牠都選擇逃之夭夭。

國內黑熊保育思潮近十年開始扎根,一些思維和觀念也與過去大不相同,黃美秀再次呼籲,國人應建立正確觀念,保育工作必須全民共同做起,一人的力量有限,因此,她還特別提到,將於十二月十四日召開相關研討會,針對台灣黑熊近十年來的研究作成果呈現,藉由此會議,向外界喊話,並督促政府相關單位,集思廣益,希冀結合全民力量與政府資源,共同規劃未來方向,讓台灣特有的黑熊物種,能夠獲得永續生存的機會。──轉自《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