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書畫裱褙傳承轉型 傳統技藝永流傳之道

【大紀元12月27日報導】書畫裱褙產業系列專題之三(中央社記者黃自強、洪微雅台北二十七日電)傳統書畫裱褙技藝,多以師徒制學藝方式傳承,但受到整體大環境影響,書畫裱褙傳承方式需轉型,則是許多書畫裱褙業者的共識,標本兼治之道是應廣泛開課傳授書畫裱褙技術,改變傳統師徒制觀念,讓書畫裱褙產業永久流傳。

有鑑於裱褙技藝可能面臨失傳,紙文物維護學會創會理事長黃金富在2000年創辦紙文物維護協會,邀集結合同好者和學員入會,從事傳統裱褙教學與研究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書畫裱褙產業式微,已是在大環境影響下的現實,但部分學校社團或民間社團積極推動為書畫裱褙傳承進行轉型工作。

以北投社區大學為例,北投社區大學校長洪德仁表示,儘管裱褙班學員人數開始只三到五人,不符滿二十名額才能開班授課規定,但社區大學應尊重傳統,讓文化繼續延續。

有不少年長學員也浸淫書畫裱褙世界,根據北投社區大學書畫裱褙班資料,今年七十歲、中將退伍的馮濟民就是最好的例子,馮將軍不僅寫得一手好書法,透過書畫裱褙的學習,讓他更「擁有自己全部的作品」。

部分民間業者也願意「不藏私」,一改傳統將裱褙技藝藏私作法,公開讓北區大專院校社團學生以遊戲性質,參與裱褙工作。

位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近的裱褙店文華齋,即與世新大學書法社淵源最深,有長達十多年的課外教學合作關係。裱褙師傅陳俊行認為,裱褙技藝看來簡單,其實易學不易精,一件作品從手稿畫心、脫裱、裁切、鑲接、覆褙、完成,工序環環相扣繁瑣,同時也講究手工、技法、陰乾等傳統必要條件。

換句話說,裱褙技藝若要精深,需花上好幾年工夫,書畫裱褙不只是剪貼就可完成,透過與學校社團交流機會,也讓學生有機會了解,時下市井流俗,用機器催乾,生產量化等現實手法,容易縮減文物壽命,且淪為商品,不等同於傳統美術。

對文史工作者而言,透過精良的書畫裱褙技術,可讓書畫完整典藏,民眾在二十一世紀能欣賞到古聖先賢的墨跡畫寶,文化界重視書畫保存,及傳統裱褙家對書畫維護的精巧之功,著實功不可沒。

因此,透過書畫精良裱褙師傅的巧手,使珍奇書畫和美麗圖片,透過細心得體的托襯裝裱,更能彰顯作品的高雅與價值,量身訂作的書畫與人之於衣裝,同等重要,則是書畫裱褙產業所散發出的歷久而彌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