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學術

胡平:不要讓我們的歷史在我們手中消失

推薦《內蒙文革風雷---一位造反派領袖的口述史》

【大紀元12月8日訊】今年7月,香港明鏡出版社出版了一部文革史研究專著,書名是《內蒙文革風雷—一位造反派領袖的口述史》,由兩位作者合著,一位作者叫高樹華,原內蒙師院教師,內蒙地區著名的造反派領袖,被稱為”內蒙聶元梓”;另一位作者叫程鐵軍,原內蒙師院學生,80年代赴美留學,獲社會學博士學位,現在澳門大學任教。這本書由高樹華口述,程鐵軍整理加工。全書共57章。正文之前有高樹華寫的前言,正文之後有程鐵軍寫的後記。

高樹華前言的題目是”我的遺願”,寫於2003年6月,當時的高樹華雖然還不滿62歲,但由於遭受多年的政治迫害,身體十分衰弱,第二年就去世了。人之將死,其言也真。高樹華在前言裏寫道:”口述史的價值在於真實。頓悟之年,大夢方覺,早已看透一切,所有褒貶毀譽,皆已退居次要位置。” “但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捍衛良知的傳統,秉筆直書的太史公信條,不會泯滅,也不能泯滅。如果文革研究作為一門學問,最終能在中國成為一門顯學的話,那麼當事人的這種自我陳述,也許能夠成為新時代新學科的搜索引擎。為此添磚加瓦,亦屬幸運,吾願足矣。”

讀這本《內蒙文革風雷》,有三點給人印象深刻。首先,這本書恢復了造反派的本來面目。作者以其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文革中的造反運動確實含有反對政治迫害的合理成分。程鐵軍博士特地請提出”人民文革論”的民間文革史專家劉國凱先生為此書寫序,更加突出了作者的這一思想傾向。

第二,關於民族矛盾問題。早在文革發動之初,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烏蘭夫就被打倒。當時給烏蘭夫定下的罪名,除了”修正主義”一條之外,還有一條是”民族分裂”。其實這後一條純粹是”莫須有”。作者指出,在文革初期,也就是從文革爆發到革委會成立,內蒙文革並沒有明顯的民族特色。當時流行的觀念是”親不親,階級分”,”親不親,路線分”。例如在兩派鬥爭最激烈的內蒙師範學院,大多數蒙族同學都站在造反派一邊,和漢族同學並肩戰鬥.不是別人,恰恰是中共領導集團自己,骨子裏卻抱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偏見。中央派出滕海清出任內蒙第一把手,在內蒙地區發動了一場持續一年半的所謂揪”內人党”運動,製造了一個所謂”內蒙古人民黨”的大冤案。在這場運動中,有2萬7千多人被迫害致死,有12萬人被迫害致殘,被關押者的數量多達50萬人以上,受迫害者的總數已經超過蒙族人數的20%。正象作者指出的那樣:物極必反,經過這番折騰,原本比較和諧的民族關係不復存在。雖然到後來中共又重用烏蘭夫家族,百般安撫和收買蒙族少數精英上層,但是蒙族人民已經識破了中共統戰手腕,再也不給中共真心賣命了。民族意識開始抬頭.”六四”之後,海外的蒙族人成立了一個貨真價實的內蒙古人民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歷史和中共開了個大玩笑。

第三,高樹華是內蒙師院教師,烏蘭夫的第三個兒子力沙克也是內蒙師院的教師,兩人本來是好朋友。在文革期間,烏蘭夫一家都被打倒,高樹華曾經冒很大風險秘密幫助過力沙克。然而等到文革之後,烏蘭夫家族恢復了原有的地位和權力,高樹華則被隔離審查。高樹華的妻子向烏蘭夫求援,卻沒有得到積極回應。這件事表明,在文革的荒唐歲月,總還有些人,主要是平民,保持著某種善良的人性;它正和官場的冷漠形成鮮明的對比。有趣的是,關於高樹華暗中幫助力沙克一事,當時就受到各派的懷疑,但始終無法落實。直到高樹華在晚年寫回憶錄,才披露了這段秘辛,否則這段歷史懸案就永遠也不可能澄清了。

文革已經過去40年了,但是,由於中共對文革歷史的歪曲以及對文革研究的壓制,文革這段歷史的真相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水落石出,反而愈加撲溯迷離。文革的親歷者,即便是當年的”革命小將”,如今也多已步入晚年。搶救歷史已是刻不容緩。我希望有更多的有心人拿起筆來,千萬不要讓我們的歷史在我們手中消失。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