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公民前線成立 以人民出發形塑新政治文化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1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謝佳珍台北十三日電)由學者、民間社團組成的「公民前線」今天成立,將從人民最關切的國會改革、媒體自制等主題切入,舉辦一系列講座與論壇,希望壯大公民社會,建立東方北歐。公民前線共同發起人簡錫 (方方土)說,年底立委選舉,將推薦優秀立委,喚起公民參與政治的行動力量。

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錢永祥、政大新聞系副教授馮建三、全國教師會成員吳忠泰、中央大學副教授李廣均等公民前線共同發起人,上午召開記者會,說明公民前線成立目的。

錢永祥說,台灣民主化二十多年來,只有選民沒有公民,有的只是幾百萬張選票要分給政黨或政治人物,大家都覺得無力,因為民主制度變成政客獨裁,國家主人沒有力量,這種無力的情形不能繼續下去,公民前線希望號召公民,將公民聲音傳遞出去。

世新大學助理教授管中祥認為,政治常被簡化為選舉,成熟的政治社會應該是對話的社會。馮建三說,選舉是被動員的,但統治者的無能往往淹沒在口水中,以正名為例,可以正名,但講成這樣,卻變成無能者的避難所。

李廣均感嘆,他是屏東中正國小、中正國中的畢業生,很不幸的是「中正系列」的受害者,但究竟該不該改校名呢?他舉二○○三年八月宜蘭縣政府將台九線改名為渭水路為例說,當年不滿縣政府改名,透過民代陳情,最後舉辦公民投票,最後還是中山路獲得最高票,當年宜蘭縣政府改名就是失敗案例。

他說,民主難道只有政黨輪替嗎?應該要有對話而不是製造分裂,如果中正路是威權化,人民因此受到傷害,難道要去威權化就是直接改名,粗暴的改名會不會造成二次傷害?

公民前線成立宣言指出,訴求對象不是藍綠政黨,而是人民,希望透過對話、論壇,率先自我超越、相互反省,從社會層面逐步解構政治動員的基礎,把虛構的兩千三百萬人民具體化。

宣言指出,公民前線成立,是一項長期嶄新努力的開始,採取方式不再是反對運動,而是正向運動,要以公民與公民的連結作開端,壯大公民社會,追求建構「東方的北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