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集

曾寧:解析「以人為本、和諧社會」

----再援章詒和

【大紀元2月9日訊】什麼是「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即「以人為根本」,「以人為本原」:「以人為本」,即「人本主義」,即「人權覺醒」。

什麼是「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即「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話說」的社會。「和」者,即「人人有飯吃」謂之「和」:「諧」者,即「人人有話說」謂之「諧」。

「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恐怕是到目前為止,胡錦濤思想、理念中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政見、見解。奇怪的是,到目前為止,對「以人為本、和諧社會」還鮮有深入淺出、客觀細緻的解釋、分析。因此也就還少有對「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應有反響與積極回應。

「人本」價值,源於西方:「和諧」理念,生於中國。「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可謂東、西合璧,珠聯璧合。

「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一方面,巧妙的避開了政治體制改革等等敏感、容易招惹是非等等的辭彙、議題、把柄、攻擊;另一方面,又有收到「在中國用盡可能短的時間走完西方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等數百年歷史」的功效。「以人為本、和諧社會」,何樂不為?「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好妙得很!

「以人為本、和諧社會」,是不是馬克思主義觀?「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符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的字典裏,有的是「以鬥為綱、階級鬥爭」等等;馬克思主義的辭海中,當然不會有「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字詞。

「以人為本」理念的提出,可以說是執政者順應中國人民人權大覺醒的時代要求的正面舉措。

「和諧社會」,則可以被視為是「人人有飯吃」的高度物質文明和「人人有話說」的高度精神文明的理想和目標。「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當然屬於「鮮活「的、而不是「僵死」的,「發展」的、而不是「停滯」的馬克思主義。

「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當然是一個標準、一面鏡子。是倒退與前進、進步與反動的一個標準,是妖魔鬼怪與正人君子的一面鏡子。

「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理念一出,當然也就不難理解、不難想像,為什麼會有形形色色的「權貴」們恨得咬牙切齒、暗中使絆,為什麼會有大大小小的「特殊利益集團」們借題發揮、大耍陰謀鬼計,唯恐天下不亂。

當然,再好的理念與政策,在專制政治的體制之下,都是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貫徹、實施的。這就象「以人為本、和諧社會」,不論多麼的美好、美妙,在專制之下,都難免有「流於形式、形同虛設」之疑,甚至有「冠冕堂皇、欺世盜名」之嫌。這就有待於政治體制改革問題的破殼而出,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再敏感,再容易授政敵以柄、被政敵攻擊,卻始終是一個繞不開、回避不了,制約中國社會發展與進步的瓶頸問題!

「以人為本」,如果僅僅是「執政者」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而不是普遍的、全社會意義上的「人權平等」,「人是本原、根本」,那將不過是東方中國式的「民主」即「為民作主」等的翻版。

「和諧社會」,如果僅僅是「統治者」和諧的「統治」被「統治者」,被「統治者」和諧的被「統治者」「統治」,那將不過是東方中國歷史上「貞觀、文景、康乾之治」等「開明專制」的再現。

2007.2.8于貴陽

轉自《新世紀新聞網》(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