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賣在高檔 16位高層進帳6.3億元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憶紅、陳永吉/特稿

英華達是第一家適用承銷新制的上市公司,在上市後三個月的閉鎖期一過,高階經理人就申報轉讓股票,引發證交所等單位注意,進而揭開疑似內線交易的黑幕。

英華達是在2000年5月成立,2005年10月25日以每股一○八元的價格上市,為第一家適用新制承銷的上市公司,也就是掛牌前五天無漲跌幅限制,因此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英華達上市當天以一四五元開出,終場以一四○點五元作收,之後股價震盪走高,並在去年2月3日盤中達到二三八元新高後一路震盪走低,昨日下跌○點九元,以八十元作收。

根據調查,去年1月廿5日台股封關,2月3日開紅盤當日,英華達就有三位高階經理人申報轉讓股票,2月6日則有七位高階經理人申報轉讓,而累計去年一到2月間申報轉讓持股的高階經理人達十六人,全年則為十七人。

申報轉讓持股後 訂單營收都銳減

以去年2月英華達股價在歷史高檔的二百元以上計算,十六位高階經理人,總計申報轉讓二八三八張,平均每股申讓價格二二三點六四元計算,總計交易金額達六點三四億元,平均每人進帳四千萬元。

令人好奇的是,高階經理人申報轉讓股票的時點,恰與公司營收開始走下坡接近,難免給外界內有隱情的聯想。

由於英華達在前年10月上市後,營收每個月都超過百億元,去年1月也還有一二三億元,2月卻驟降至六十九點五億元,接近腰斬,但股價卻在2月初見到高點;之後的3月營收更僅有五十六點八六億元,不僅較前年同期衰退達三十五點三四%,更比工作天數較少的2月下滑,此後股價則是一路走跌。

此外,英華達去年2月底宣布參加中國子公司英華達 (上海 )科技的現金增資,額度高達二千五百萬美元,折合台幣八億多元,以擴建上海浦東新廠,但在3月底卻對台灣廠員工實施優退,此舉也引發議論。

觀察英華達歷年營收表現,成立第一年為二十六點二六億元,到上市當年達最高峰,達一一三四點○五億元,但自高階經理人申報轉讓持股後,公司業績就開始下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