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陳水扁主持中正紀念堂改名

【大紀元5月20日訊】(BBC中文網台灣特約記者 林楠森報導)台灣過去為紀念蔣介石而興建的「中正紀念堂」,週六(19日)正式被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總統陳水扁與教育部長杜正勝共同舉行揭牌儀式。

台灣民主紀念館內同時舉辦「再見蔣總統!」特展。

展出的解密檔案包括,蔣介石在台灣期間,推翻軍法單位判決,手令槍斃被懷疑與中共往來的總統府參軍。

戒嚴紀念日揭牌

19日同時是台灣軍事戒嚴令紀念日,在58年前的今天,當時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政府發佈戒嚴令,使台灣展開長達38年軍事戒嚴。

陳水扁在揭牌特別指出戒嚴令紀念日揭牌的意義,他並提到蔣介石當政時期對人權的迫害,以及指出蔣介石被歷史確認為228事件的元兇。

陳水扁說,雖然蔣介石的歷史功過是可以討論的,但是用封建帝王陵寢為藍圖,處處突顯黨國體制與個人崇拜的紀念堂,來緬懷追思一位破壞人權的獨裁者劊子手,是不適當的。

陳水扁並且以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毛澤東紀念堂,來比照中正紀念堂,他說,全世界只有極權獨裁的國家,才會設有這樣的紀念堂。

主管紀念堂業務的教育部部長杜正勝,也與總統陳水扁共同舉行改名儀式。

民主反面教材

杜正勝說,中正紀念堂被改名為民主紀念館,並不意味著蔣介石是推動台灣民主舵手,他在台灣的所作所為,可以作為台灣民主發展之路上的反面教材。

他說,台灣不會抹殺蔣介石在台灣的歷史,反而要讓後世子孫深切認識,台灣民主之路走來有多少坎苛,也可醒悟自由民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本身是歷史學家的杜正勝說,蔣介石無論在中國大陸時期或在台灣階段,其所作所為對中國人與台灣人都產生密切影響,他的職責是提供客觀的歷史,讓每個人自己去判斷。

他說評論歷史一個不變的基本原則是:歷史人物並不是神,有功有過,功過自在人心。

被視為堅定主張獨立的杜正勝並表示,台灣1990年3月在中正紀念堂的學生運動,促成了萬年國會的改選,使得大中國法統崩潰,代表台灣人民真實法統的徟生。

場外群眾涇渭分明

在揭牌儀式的場外聚集了一些民眾,藍綠兩派群眾明顯對中正紀念堂改名有不同的看法﹔群眾中雖不乏情緒激動者,零星言語衝突不斷。、

但在警方隔離下,並未發生大規模衝突事件。

在儀式開始前,場外支持中正紀念堂改名的群眾,三三兩兩地批判蔣介石是暴君屠夫。

他們說這是遲來的正義,並表示應該進一步將紀念堂內的蔣介石銅像拆掉。

在反對中正紀念堂改名的群眾之間,並未聽到太多擁護蔣介石的言詞,他們更多的是此起彼落地對民進黨與陳水扁咒罵。

19日的正式更名儀式,只在園區內象徵性的揭牌,蔣介石巨大的銅像仍然未被變動,標榜「蔣中正」的「大中至正」的主要牌枋,也尚未被更改。

在仿北京天壇紀念館主建物上,館方則披上了有台灣民主紀念館字樣的大型布幕。(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