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消息

減碳危機也是商機 綠色消費產業後勢看好

【大紀元6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三十日電)全球暖化使氣候劇烈變遷,天災造成產業重大損失,但「危機就是轉機」,「京都議定書」除了要求各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外,還設計「碳交易」等制度,順勢而生的各種節能、節水、可回收、省資源產品,使未來商機無限。

京都議定書規範的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 六種氣體,但二氧化碳對地球升溫貢獻比例高達六成四 ,成為主要減量目標;擬定京都議定書的專家設計了共 同減量(Joint Implement;JI)、清潔發展(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及排放交易(Emission Trading;ET)制度,通稱「京都機制」,協助各國減 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JI 機制是針對京都議定書規範的第一階段應減量 的已開發工業國家,允許第一階段應減量國家透過提供 資金或清潔技術,達到共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目的; CDM 機制則是允許第一階段應減量國家以資金或技術提 供,幫助非第一階段國家二氧化碳減量,共同分配因此 獲得的碳排放量。

ET 機制就是一般認知較清楚的「碳交易制度」, 將二氧化碳排放量視為可買賣的債券,鼓勵國家或企業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將成果自用或買賣。

「碳交易」運作基礎在「有信用的認證機制」,運 作中的交易所包括世界銀行原型碳基金、芝加哥氣候交 易所及澳洲排放交易、歐盟排放交易等案例,德意志銀 行預估,過了第一階段減量承諾期後,碳交易市場每年 產值將高達一千五百億美元。

環保署空保處處長楊之遠表示,「京都機制」是國 際間對溫室氣體減量最新及有經濟誘因的管制措施,不過,因國際現實,台灣無法使用這三種工具,但為使熟悉京都機制並提供誘因使企業更積極減量,不排除規劃本土型的碳交易機制。

「京都機制」台灣無法即時參與,但因暖化衍生的 替代性能源、綠色消費商機,台灣不會落於人後。舉例 來說,投入太陽能設備相關產業的益通光電、茂迪光電 公司,兩家公司都曾是股票市場股王,說明投資大眾都看好太陽能替代能源的前景。

台灣最大的廢紙回收商及工業用紙製造商正隆紙業 ,去年七月取得全球第一張溫室氣體減量 ISO 14064 證書,還受惠於國際大廠串連而成的「綠色供應鏈」, 正隆用廢紙再製成的工業用紙,不但是 Nike 的鞋盒、 蘋果電腦的外包裝箱,今年更搶下全球最大連鎖零售商 美商威名百貨(WalMart)的訂單,不但本業賺錢,因 回收廢紙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拿到歐盟可以賣新台 幣三千萬元。

除了進軍國際市場外,為鼓勵綠色消費,2002 年 起政府實施「機關綠色採購推動方案」,設定辦公室用 紙、設備綠色採購比例為百分之五十,環保署統計,第 一年政府機關達成率為百分之六十五,但金額已達到四 十三點四億元。

環保署管考處科長簡光文表示,政府綠色採購措施 ,的確帶動民間投入生產可回收、低污染、省資源各類 環保產品,到去年底止,已有三千三百零三件產品申請 九十九項各類產品環保標章,產值超過七百五十九億元 。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徐光蓉表示,二氧化碳減量 已成為國際共同環境規範,預估未來十年內會有數兆美 元因為流入開發中國家,已開發國家為維護國家利益, 各國紛紛研究「環境稅」、「碳稅」,堂而皇之建立貿易障礙。她建議應該「見賢思齊」,提高國內的環保標準,朝節省能源、提高能源方向前進,讓產業因此創造更高附加價值,並立即停止耗能產業的新建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