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憶往解嚴 馬英九:台灣民主改革契機

【大紀元7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亦偉台北十四日電)明天是台灣宣布解嚴二十週年。談到這段歷史,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說,當時故總統蔣經國向外賓說要解嚴時,他好像觸電一樣,因為那時是改寫台灣歷史的重要時刻,而解嚴帶來台灣民主改革契機,各政黨都是解嚴的「受益者」。

展開下鄉長住計畫的馬英九,明天將發表「第二次民主改革」的政治談話。不過馬英九今年出訪、下鄉期間與媒體茶敘時,多次談及對於身處台灣解嚴此一重大歷史轉折的心境。

馬英九回憶指出,故總統蔣經國很早就開始思考解除戒嚴以及國會改革問題。有一次蔣經國問他「戒嚴」(martial law)的意義,他找出大英百科等多項參考資料向蔣經國解釋戒嚴的文字意義,蔣聽聞後頗感驚訝,並反問他「有很多東西 (宵禁、軍隊進駐街頭等)我們並未執行呀」。

馬英九說,由於台灣長年行使的戒嚴,與真正的戒嚴差距很大,「大概只做到真正戒嚴的百分之三」,但卻給西方國家「台灣非民主國家」的印象,他相信那次交談讓蔣經國有些許感觸。就在1986年十月七日,蔣經國在總統府接見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Mrs.Katherine Graham)時告知對方「我國將解除戒嚴、開放組黨」等宣示。

當時在現場傳譯的馬英九回憶說,當他把蔣經國所說「我們即將在制定國家安全法後終止戒嚴」、「開放政黨合法登記」等關鍵字句翻譯給訪客知時,「立即感受猶如電流通過身體一般」、「我告訴我自己,我們正在改寫歷史」,一股強烈的歷史參與感油然而生,他不諱言,至今回憶起當時情景時,心中仍振奮不已。

此外,馬英九想起當時自己負責草擬「充實中央民代機構方案」,曾向蔣經國報告「政府遷台前後,並未對我國政府的全國代表性作過任何聲明」,蔣經國聽後便作出結論「中華民國憲法,就是中華民國的法統。依照憲法選出的中央民代,就可以代表中華民國的法統,不必再增設大陸代表」,這一幕也讓他永難忘卻。

對綠營以「獨裁者面臨國際潮流所不得不為」,詮釋當年政府解嚴的意義,馬英九認為,撇開歷史功過,蔣經國了不起之處,在於關鍵歷史時刻突破他家世、教育與思想的侷限,做出正確而務實的決定,這點不容否認。蔣經國帶給台灣經濟發展與民主改革兩項政治遺產,二十年後恰又成台灣最需追求的方向,令他不得不感慨歷史的弔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