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消息

通膨壓力加大 中國調整貨幣政策不可免

【大紀元8月1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萍英上海特稿)中國於十三日公布,七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率竟高達百分之五點六,對照不久前中國人民銀行對物價持續走揚的憂心,北京重新思考並調整貨幣政策已勢在必行,穩定物價恐怕是中南海領導人當前的要務,以免因物價飛揚而引發社會與人心的動盪不安。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七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比去年同期上漲百分之五點六,不僅創下十年來的新高,也高於六月份的百分之四點四漲幅,更遠超過百分之三的目標值,顯示物價飆漲的情形並非空穴來風,甚至比一般預期來的嚴重許多。

近年來,中國大陸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帶動股市與房地產價格的走升,影響所及,物價也水漲船高,步步走高。面對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隱憂,北京展開一連串的宏觀經濟調控措施,希望緩和甚至是壓抑物價不斷上漲的趨勢。

不過,事與願違,統計局每個月公布的統計資料均顯示物價水準非但未能趨緩,反而愈走愈高。中國人民銀行最新公布的第二季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就明顯流露出對中國大陸通貨膨脹問題的擔憂。人民銀行分析指出,當前物價的上漲並非僅是受偶發或臨時性因素的影響。換言之,物價之所以上漲有其結構性等諸多的因素存在,而這將促使通貨膨脹風險趨於上升。

根據人民銀行的分析,這一波物價上漲其實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有成本推動的因素,也有需求拉動的因素,當然還有結構性因素,彼此交互影響,一環扣一環。正因為物價上漲所引發的通貨膨脹問題有其嚴重性,北京因而採取一連串的宏觀經濟調控措施,但成效顯然不彰,而這也正好凸顯此次通貨膨脹問題的複雜性。

有些專家認為,剔除食品等因素外,中國大陸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只有百分之一左右,因此通脹壓力並不大,大家不必太過擔心物價會失控。

不過,一向低調行事的人民銀行一反常態的直言,就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在分析價格形勢時,不應只關注剔除食品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對食品價格變動的影響也須予以足夠重視。

人民銀行甚至認為,食品價格的持續上漲或維持高位,是會增加居民的生活成本,並誘發高通脹的預期,因而可能導致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此外,當前中國的食品價格上漲與糧價上漲關係密切,而糧食價格上漲除了受氣候和自然災害等因素影響外,還與耕地面積減少、務農勞動力減少和工業用糧快速增長有著密切關係。人民銀行這次務實及理性的分析點出了一般學者專家在思考經濟問題時通常不願碰觸的一面。

到底中國大陸的物價及通貨膨脹有沒有問題以及問題嚴不嚴重,一些敏感的人士發現,最早北京設定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率目標為不超過百分之三,但最近的一些談話中已很少提及百分之三的目標值,而是放眼全年不超過百分之四、全年控制在百分之四等等。

對此,專家們表示,經濟由偏快轉向全面過熱的特徵將在價格方面得到體現,鑒於通脹壓力不斷加大,貨幣政策應該將穩定物價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換言之,以往中國大陸的貨幣政策主要考量如何促進經濟的發展,但在經濟發展到一個階段,甚至可能出現過熱,或是已經出現過熱時,貨幣政策勢必要做一番調整,以因應新的形勢。

一些專家們認為,面對不斷突出的通貨膨脹壓力,特別是廣大民眾對物價飛揚的抱怨聲音,北京可能會加快升息與升值的腳步,藉此壓抑物價的上揚及緩和通貨膨脹的壓力,「以升制升」的政策可能是近期內施政的主軸。

中國保監會刊登的專文中引述申銀萬國證券高級宏觀經濟分析師李慧勇的話表示,目前這種價格上漲的態勢已經對居民消費意願和投資意願產生影響,而物價和民生最息息相關,因此必須把防止通脹和穩定物價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安信證券高善文也認為,人民銀行提出要關注整體CPI而非核心CPI,似乎暗示如果整體物價水準繼續上漲,人行可能仍然傾向於加息,因為加息能夠降低大眾對於通貨膨脹的預期,而且還有助於改變負利率的情況。

除此之外,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價格上漲壓力,而人民銀行在第二季的貨幣運行報告中就提到,本國貨幣的升值有利於抑制國內的通貨膨脹,由此可看出人民銀行對於解決當前物價上揚以及通貨膨脹等問題的對應之道,其實是早已成竹在胸。

中國國家統計局所公布的七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率無疑引爆了各方所關注的物價及通貨膨脹等問題,接下來就是北京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而調整貨幣政策顯然已是不可承受之重,勢在必行。至於怎麼做,到底是升息或者升值,甚至相互為用,就看中南海領導人的智慧與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