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

華聯集團傳吞併台企  江系陰影幢幢

【大紀元9月2日訊】(大紀元記者唐浩、張一靜新聞綜述)台灣知名的新光集團與北京華聯集團合資的「北京新光天地」精品百貨,日前傳出經營糾紛,該百貨被華聯無預警「接管」。由於華聯集團董事長吉小安出身軍系,又與太子黨關係良好,此事發生在江澤民勢力為了填補遭胡錦濤斷絕資金缺口的當頭,很難不讓人聯想,背後有江系的陰影幢幢。

爆出這次經營糾紛的導火線,根據北京新光天地員工在「百度」討論區內爆料,華聯以裝修工程巨款為由,認為新光的員工內部貪汙,華聯負責人吉小安利用自己與國務院的關係找來公安,直接將四樓財務部門全部封起來號稱查證。

另據台灣《聯合報》報導,上周華聯集團的董事與新光三越董事長吳東興共同召開董事會,華聯方面質疑工程款的認定,認為新光三越管理「有問題」,當時就對新光天地的管理權所屬提出質疑。吳東興認為雙方只是觀念不同,希望繼續談,他先返回台灣,留下長子總經理吳昕達繼續協商。

正當八月二十六日周日當天吳昕達準備回台灣報告進度時,竟被公安人員「請」下飛機,和部分台籍主管一起留在新光天地。隔天週一華聯派出兩百位保全人員「進駐」新光天地,表明「接管」態度,同時口頭開除所有新光天地台籍主管,也希望新光三越「只要當投資者就好」,未來管理全由華聯集團負責。

對於華聯無預警的大動作,在北京的新光三越員工一片嘩然,但仍然認為一切應由法律認定,因此已向國台辦等單位提出申訴。新光集團吳家和新光三越主管都保持低調,希望以繼續協商為優先。

國台辦、市台辦對於此事,都已進行了解與調查,但初步認為這是「企業內部行為」,應依法進行糾紛調處,並維繫合作關係。

至於先前傳出遭到限制出境的吳昕達,台灣新光三越在九月一日傍晚發布消息,表示吳昕達已平安返回台灣,暫時解除疑慮。

「北京新光天地」建築面積為十八萬平方公尺,營業面積十二萬平方公尺,地上六層,地下四層,購物停車位有二千七百個,被譽為中國單體面積最大的百貨公司,歐美各國著名精品廠家幾乎都設有專區。

至於北京新光天地的股份,台灣新光集團與北京華聯集團各佔百分之五十,半年前雙方才風光慶祝開幕,孰料半年不到卻爆出經營糾紛,令台灣的新光集團吳家顏面無光、情何以堪。

吉小安剽悍接管 疑為江氏另闢財路

更引人側目的是華聯集團負責人吉小安,竟然以如此剽悍的手法處理經營糾紛,看在外界眼裡是如何解讀?看看近幾天台灣媒體的相關新聞就知道,標題不外乎「華聯集團想吞下新光天地?」、「華聯硬吃?」等套路。

台灣《聯合報》引述百貨業界的看法也是如此,報導中說「新光三越進軍大陸太過大意,單純地認為雙方都需要合作夥伴,結果被華聯集團『坑殺』。」

吉小安的動機啟人疑竇並非空穴來風,因為這幾乎完全吻合外資企業遭到吞併的前兆。一開始就以合資方式吸引外企「聯姻」,等到時機成熟,一夕之間便無預警的豬羊變色。

更可疑的還有,華聯集團的中共色彩以及吉小安個人的軍系背景。華聯集團成立於一九九六年,是中共重點扶持的國內二十家大型流通企業集團之一。目前由海南民族實業發展公司控股,旗下有二家上市公司和多家控股企業。

吉小安現年五十歲,是中國排名第八的連鎖零售業大亨,個性低調,甚少接受媒體採訪。根據台灣《工商時報》報導,「他曾經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下鄉勞動,並且還有從軍紀錄,與不少太子黨成員熟稔。在從商之前還擔任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員。」

按照華聯集團的成立時間來看,正好是中共前領導人江澤民的當權期間,吉小安既然是出身軍系,換言之,在他退伍前,人脈體系應是隸屬江澤民的人馬,媒體指稱他「與不少太子黨成員熟稔」,更能印證這一點。

若看看北京新光天地遭到「接管」的時間點,更正好發生在江澤民勢力的資金缺口遭到胡錦濤斷絕的當頭,再依照吉小安與江澤民勢力的交情匪淺來看,很難不讓人產生一種聯想:「吉小安磨刀霍霍向外企,就是為了江澤民勢力的集體跳船尋找資金。」

江澤民雖然已逐漸淡出中共的權力核心,但因為動用中國一半國力迫害法輪功,加上自身派系長年的巨額貪污,難以避免遭到胡錦濤、溫家寶的清算,迫害法輪功的資金更被逐漸斷絕,江澤民只好自己「另闢財路」。

江澤民勢力不計一切的在民間搜括財力,甚至依附在台商身上「吸血」,這早已有先例可循,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之子王文洋。

今年三月王文洋在接受台灣《非凡e周刊》的專訪中,就提及這段往事。王文洋與江澤民的長子江綿恆共同創設「宏力半導體」,一度成為兩岸熱門話題,二○○三年九月宏力半導體開幕,但是到了二○○四年第一季,江綿恆方面就「強烈的暗示」王文洋退出。

王文洋只好黯然回到台灣另起爐灶,發展生化醫療事業。為了顧及台塑集團的顏面、父親王永慶與中共高層的關係,當媒體深入追問此事,王文洋顯得不願多談。

「北京新光天地」的經營糾紛,最後會如何落幕、背後內幕又是如何,或許會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在中共面臨垮台前的關鍵時刻,這不會是最後的一件,這類外企遭到吞併的戲碼將在中國持續上演。(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