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

胡少江:計劃經濟的陰影再現中國

【大紀元9月8日訊】今年以來,中國的消費物價指數逐月上漲,引發了消費者、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的強烈不滿。為了穩定民眾的情緒,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紛紛發出通知,嚴禁所謂的“亂漲價”行為。

只要流覽中國大陸的官方媒體,各類禁止價格上漲的政府通知、檔、消息比比皆是。其中包括,國家發改委發出通知主要食品亂漲價將受嚴懲;交通部發文禁止節假日的客運漲價;旅遊局禁止提高遊覽參觀點門票價格;北京教委發文嚴禁高校食堂飯菜漲價;天津市政府禁止中秋節前月餅漲價等等。限制商品價格的範圍,從汽油到計程車、從旅店住宿到牛肉拉麵,幾乎無所不包。

我毫不懷疑各級政府控制物價、維持社會穩定的動機。也為中國的通貨膨脹正在擺脫控制感到擔心。但是,看著種類繁多的由政府出面控制普通消費品價格的消息,人們不由得感到中國似乎又回到了計劃經濟時代。如果單從控制物價的角度看,沒有任何一種經濟比計劃經濟更為有效。中國的商品價格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近三十年間,除了六十年代初期的大災難的三年之外,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問題是,政府在管住了物價的同時,也窒息了經濟的活力,導致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長期停滯。這也正是中國從七十年代起幵始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原因。

市場經濟並不一定意味著漲價。相反,市場經濟鼓勵競爭,凡是在沒有壟斷企業控制的行業,商品的價格一般並不會大幅度上漲,因為如果一家企業出售商品的價格過高,顧客可以很容易地轉向其他企業去購買同類商品;如果某一類的商品價格普遍過高,顧客可以轉而消費其他的替代商品。

同時,市場經濟中的政府也並不等於在價格問題上無所事事。政府通過解除行業壟斷、懲處企業間的價格聯盟、保證企業競爭的方式在鼓勵價格競爭,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在面對通貨膨脹威脅的時候,政府也會通過許多財政、貨幣、外匯等政策手段,尤其是通過調整利率的手段來應對通貨膨脹,保證經濟在正常的軌道上運行。只是在萬不得已的時候,尤其是在面臨戰爭或者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的時候,政府採用行政手段來管治物價。

如果說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控制物價的行為並不理智,但是至少在道義上還是說得過去的。首先是因為國家是國有企業的所有者,從理論上講政府有權利決定所屬企業產品的價格;其次,由於是計劃經濟,政府在控制商品價格的同時,也必須以企業可以接受的價格來保證原材料和資金的供給。但是在今天的中國,所有制結構早已經發生了變化,雖然國家始終毫無道理地保留著對某些高額利潤行業的壟斷,但是社會上私有企業的數量早已經超過了國有企業,他們的經營風險並沒有得到政府的保證。因此,政府完全沒有權力控制他們的產品價格。

中國政府通過行政手段控制非壟斷行業商品的價格再次反映了中國經濟結構的扭曲。由少數大型國有企業壟斷的少數行業,商品的價格完全由政府決定,消費者的權利得不到保障;可是在非壟斷經濟的普通行業,政府則通過非經濟手段來控制價格,私有企業的權益也得不到保障。政府大張旗鼓地控制普通行業的商品價格,實際上是轉移消費者不滿的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是在掩蓋自身宏觀調控的無能。這對於苦心經營的生產者淶水十分不公平,對經濟的發展也會帶來長遠的損害。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