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聞

北大「去清華吃飯協會」與學運的關係

【大紀元9月9日訊】(亞洲時報 潘小濤撰文)最近,中國北京大學的學生聯群結隊騎自行車到清華大學的飯堂吃飯,著名的「三角地」和校內電子告示板(BBS),更出現很多呼籲大家組織「去清華吃飯協會」 的文章,原因是北大飯堂的飯菜加價幅度驚人,相對來說,清華飯堂的飯菜便宜很多,於是大家就捨北大、取清華了。這是高通脹下北大學生的自保之道,但北京教育當局切勿掉以輕心,說不定這是學運的徵兆之一!

中國國內通脹最近像脫韁野馬,而且已波及中學和大專院校,校園開始燥動了,學生們要有一張平靜的書桌好好讀書,實非易事。一般大城市的大學生,以前每月膳食費約為三百元,但在菜價近日的「一片漲聲」之中,少則增加了一百元,多則二百元。對很多大學生來說,平日生活費已經捉襟見肘,這種加幅令他們百上加斤,甚至已脫離他們的負擔能力。

大學既是培養國家棟樑的基地,但同時也是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過去二十多年,中國經歷了八六年、八九年等學生運動,而七十年代末的民主牆運動,也少不了大學生的參與。這些學潮和民主運動,背後固然有很複雜的社會背景和政治因素,包括社會不公平、官場腐敗日熾、政治制度不民主等,但跟大學生面對的生活困境、個人利益受損、前途不明朗等,也有很大關係,甚至成為學潮的導火線。

無論八六年學潮,還是八九年學運期間,當時的大學畢業生自主擇業的比例很低,大多要面對國家統一分配工作的必然命運,也就是國家分配你到哪,即使是天涯海角的地方,又或毫無前景、跟自己所學的專業全無關係的工作單位,他們都只有絕對服從。

而且,大學畢業生和在校的老師教授,社會地位也不高,待遇甚至遠低於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這叫「腦體倒掛」,也就是知識無價之下,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收入還不如沒受過任何教育的體力勞動者。當時就有順口溜說:「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這種情況讓高校師生很不滿,也是學潮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八九民運後,北京當局一方面在「重災區」的高等院校,實行諸如新生軍訓、加強政治思想教育等懲罰性措施,同時大幅放寬畢業生自主擇業的限制,並投放大量資源,改善學校的設施及老師待遇,以減少院校的怨懣。這些招數效果不錯,換來了十七年的校園平靜。

不過,經過這十七年的發展,特別是「高校大躍進」之後,後遺症陸續浮現,畢業即失業的問題惡化,而不少院校在高速擴張之後,變成債台高築,在重債之下,期望校方減免學費,無異於緣木求魚。因此,學校各種收費有加無減,而學生更是校方唯一可供宰割的對象,自然成為協助校方還債的保命符之一。學生已面對沉重的經濟壓力之下,飯堂的飯菜又瘋狂上漲,能不惹起大學生的怒火嗎?

正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次學運,北大「三角地」都是學運中心,這裏的大字報討論國家大事,追求自由民主,曾感召過無數學生;今天的北大「三角地」雖然 「淪為」討論飯堂菜價的園地,但千萬別小看這些大字報,只要引起共鳴,一石足以激起千重浪,說不定,一場轟轟烈烈的學潮,正是由飯堂菜價引起,而且奧運前夕是最佳的反抗時機,北京當局豈能掉以輕心!

本文作者為香港時事評論員(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