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

【香江城語】不能不說的秘密

【大紀元10月28日訊】每天,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經濟數據公佈於眾。分析師們試圖透過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數字,或替經濟把脈,或是決定投資策略。中國在數據發放方面也不甘落後,從GDP(國民生產總值)到CPI(通脹指數);從PPI(生產者物價指數)到PMI(採購經理人指數),一應俱全。內地最近更傳出,不日還將推出另一個新數據:房地產業(即發展商)利潤率。在北京市統計局副局長顧兗州透露這個消息後,立刻引來其他政府官員的叫好聲,讚揚此舉可防地產商暴利,是利好樓市之舉。

然而對於熟悉房產業的人士來說,這條措施無甚意義,甚至有誤導之嫌。在內地開發一方土地,樓盤建造只佔成本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利潤是被政府的不同部門「分享」了去:地方政府所徵費用有50多項,還有營業稅、印花稅等10多項稅務負擔,另加一部分用來活絡關係但又不能名正言順入賬的支出。所以,房產業賬面利潤率低,並非意味房產定價合理或物有所值。倒是有人建議,不如直接公佈建築成本,這樣對未來業主的幫助更大些。另外,公佈房產業利潤率,是在內地政府拯救樓市的大前提下推出,數據的可靠性更令人質疑。

「房地產業利潤率」反映的正是內地經濟數據的通病。中國經濟模式中,社會成本與政府利潤極高,常常造成經濟數據名不副實,數量蓋過質量;政府部門亦會利用數據宣揚政績或支持某些政策,加重了數據的迷惑性,更嚴重的是,會將經濟發展引上歧途。對此,不僅內地百姓覺得無所適從,有意投資中國市場的海外人士也感困擾,有些甚至因此決定將資金轉投其他地區。

Martin Hutchinson,一位從業超過25年的知名金融家,不久前撰文表示,比較中、印兩國的投資機遇,雖然印度通脹嚴重、財政面臨嚴重危機,但他還是願將資金投入印度。原因是印度經濟雖然病態嚴重,但其病情公開,投資者可以針對問題採取措施防範風險;中國的麻煩卻在看似良好的數據背後深藏不露,成為不確定因素,也令中國成為一個風險莫測的市場。他進一步舉例說,中國同樣面臨嚴峻的通脹,但相關指標不斷下跌,予人通脹不斷改善的錯覺;向國企支付的龐大補貼也給政府帶來巨大財政壓力,但中共政府財政狀況究竟如何不得而知。

如今,西方金融市場正在經歷一場百年不遇的危機。在痛苦的「去槓桿化」(deleveraging)的過程中,大量資本撤離新興市場,對當地的金融及實體經濟造成衝擊。而信息不透明、不開放的狀況,會令中國市場越發不吸引,經濟也會蒙受更嚴重的損失。中國以政府干預、數量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走到了危險的盡頭。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