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壇博覽

方紹能 馳騁田野的夢想家

出生於香港銅鑼灣的方紹能先生曾任職報社和出版社攝影師,83年(1994)起毅然投入報導攝影生涯迄今,足跡除遍及中國大江南北,韓、日、中南半島等國,也造訪了埃及、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魯、哥倫比亞、瓜地馬拉和法、德、義等歐洲各國,留下不少生動的影像。

自1988年(1999)起,他深入西南山區苗寨,長期觀察當地的自然環境、飲食特色、傳統建築、服飾工藝等物質文化特色,也記錄了各地苗族的風俗儀禮、傅統節慶和宗教祭典,二十年來累積影像已達十五萬張之多。

攝影家方紹能表示,他的作品從台江的「吃姊妹飯」節,清水江的「龍舟競渡」,到貴州各地熱鬧的「過苗年」、「蘆笙會」、「跳花場」活動,以至每逢十三年舉行一次的「吃牯臟」祭祖盛典,分別拍攝於不同時期、地點和族群。

他希望透過這些攝影作品,呈現這群住在深山老林、與外隔絕的苗人,古老湛深的歷史傳統、文化內蘊與精神智慧,讓觀者從作品裡發現隱藏在樸拙內斂氣質之後,內心那股豐沛熱情的創造力和審美意趣。

他說,貴州台江施洞地區在每年農曆三月15至17日舉辦的「吃姊妹飯節」(當地人稱「努嘎良」),便是山寨間未婚男女結識對象的節日。節日前,各村寨的姑娘下田撈魚蝦,上山採黃飯花和烏米葉來染糯米飯以款待來訪親友。過節時,大家穿著盛裝在清水江畔踩鼓跳舞,入夜後男女遊方對歌,互訴衷情。

分別時,女方會在糯米飯裡包上信物以表達心意。如包有松針、玉米鬚,是希望男方買繡花針和絲線來答謝,筷子表示願意成雙,樹勾象徵兩顆心緊緊相連,辣椒和大蒜表示謝絕,樹杈則表示今後不再來往。因此,後來有人稱「吃姊妹飯節」為古老的情人節。



(大紀元)

到科博館欣賞苗家攝影展

科博館即日起在橢圓形廣場迴廊推出《馳騁田野的夢想家—方紹能苗家攝影展》,展出攝影家以苗族各式節慶為主題的61幅精彩影像作品,讓觀眾得以領略苗家多采多姿的節慶文化和繽紛有趣的常民生活。展期至明年三月止。

科博館人類學組主任何傳坤博士表示,這些作品不但是攝影家多年田野經驗的心血累積,也是苗族生活文化珍貴的成果展現。方紹能先生伉儷翻越崎嶇險峻的高嶺大山,深入苗族部落採訪的節慶祭典、婚宴葬禮活動等影像紀錄,讓民眾對於苗族的社會文化面向,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