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貓熊為何黑眼圈?動物園:基因種源等因素

【大紀元12月3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美瑜台北31日電)貓熊的黑白色為何僅在固定部位出現?台北動物園說,動物毛色由基因、種源、環境而定,學界認為貓熊的「黑眼圈」可阻白雪反射的眩光,如同棒球員比賽時塗黑眼睛下方眼瞼。

為什麼每一隻大貓熊的黑白毛色都出現在耳朵、「黑眼圈」、鼻子、嘴巴、四肢等固定位置,不像乳牛或大麥町,每一隻身上的黑色斑點都長在不同位置?

台北市立動物園園長葉傑生表示,根據學術界的研究,控制動物毛色的因素很複雜,大致可從基因、「原始種源單純」、環境等方面探討。

動物園表示,各種動物控制毛色的基因不盡相同,有些動物的顯性基因表現時呈現黑色,有些動物卻在隱性基因表現時呈現黑色,貓熊的毛色應是由多個基因同時控制,可能是黑色皮膚細胞在遷移同時,接受多個基因指令,因此僅遷移到眼圈、耳朵、四肢等固定位置。

不過,動物園說,每隻貓熊黑色位置仍有不同,有些黑眼圈大些,即使是同卵雙胞胎,在個體表現時也會有些許差異,至於圈養的乳牛,基因未指定帶色的皮膚細胞要遷移到哪一位置,身上黑、白色位置就不固定。

貓熊毛色位置固定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原始種源單純」。動物園說,貓熊可能最早期就只有幾個家族,黑色位置都如此,因沒有人為干擾,可一直維持毛色位置相同;但乳牛種源就很複雜,受到圈養配種影響,早期可能有人偏好某種花色,有人偏好產乳量高的種源,而乳量和毛色基因可能在同一對染色體上,經過人為選拔,毛色分布就變得多樣。

動物園也認為,貓熊身上固定位置出現黑色,應當是因為這種分布對生存有幫助,有可能早期大貓熊也分為很多種顏色,但因物競天擇,最後只有現在這種「黑白配」的模樣存活下來。

動物園說,學界另有說法認為,貓熊住在較寒冷的高山,突出體外的耳朵和四肢容易受寒,因此長出黑色體毛,可吸收熱量,保持溫暖;至於眼睛周圍的黑色,可防止白雪反射的眩光,這就像有些棒球員比賽時,要把眼睛下方的眼瞼塗黑的道理一樣,而形成「黑眼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