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首場辯論 學者:未見謝馬臨場應變能力

【大紀元2月2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羅廣仁台北二十四日電)2008總統大選公民提問電視辯論今天登場,澄社學者顧忠華認為謝長廷和馬英九兩位總統候選人因有題庫,所以都「有備而來」,表現「四平八穩」,可惜未見到兩人「臨場應變」能力;東吳大學副教授謝政諭認為兩人對關鍵問題仍實問虛答,未藉機會切割政黨包袱,無法讓人耳目一新。

公共電視、中央通訊社、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聯合報、蘋果日報共同主辦的「2008總統大選公民提問電視辯論」今天在公視舉行,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闡述政見,國、台、客、原住民語都出籠,雙方並犀利詰問,在綠卡、特別費、貪腐、市長政績等議題,言詞交鋒。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忠華評論指出,這次是第一次以公民提問方式進行總統候選人的政策辯論,但辯論主題分散,候選人回答時間有限,所以都無法充分把政見和看法說清楚。

在辯論會的節奏上,讓人感覺未聽完候選人完全表達政見,就結束了。顧忠華認為,政策是很難三言兩語可說清楚的,所以公民提問的進行程序,為能讓更多公民提出問題,而壓縮了候選人的答題時間,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顧忠華指出,公民提問,問題多元,雖然可照顧到公民關心的民生、環保、教育等各種層面的議題,但問題分散,反而找不到「焦點」,即使算是「焦點」多,那候選人答問也只能「點」到為止,選民無法深入了解和測試候選人對問題真正的立場和意向。

對於謝長廷和馬英九表現,顧忠華認為,因為已有二十題影音提問的題庫,所以兩人都是「有備而來」,,根據題目配合說明各領域的政見,而在回答公民現場追問時,兩人表現也都「四平八穩」,並未看到「臨場應變」的能力。

只有在雙方交叉詰問時,才出現火藥味,稍見兩人碰撞的「火花」,但焦點不外乎在貪腐和人格特質等議題。謝長廷還是提出馬英九的綠卡問題,批判馬英九不誠信,馬英九也依舊攻擊謝長廷所代表的民進黨「執政貪污、不清廉」。顧忠華指出,謝長廷批判馬英九雙重標準時,顯露生氣的情緒,馬英九則顯現尷尬表情,兩人相互交鋒,擦出一些火花。

顧忠華認為傳統奧瑞岡辯論制度,可以讓雙方論點更清楚,有機會相互提出質疑,讓問題討論更深入。他期待三月九日的兩位總統候選人進行傳統式的辯論,會有更精彩的表現。

東吳政治系副教授謝政諭看完公民提問辯論會後表示,謝長廷因為民進黨近年來在施政上所限,所以在辯論會上未能發揮強勢且咄咄逼人的辯才,當然,或許這也可能是謝陣營的策略修正。至於馬英九,仍不改「穩紮穩打」的戰術。

因為是公民提問,而且事先提供題目,所以兩位候選人都是根據題庫闡述政見,但這也侷限了發揮空間。謝政諭認為,在公民現場追問問題部分,雖然謝長廷的臨場反應較佔優勢,但普遍看來謝長廷和馬英九對於許多問題,仍舊是採規避和反問方式,實問虛答。

謝政諭認為,做為一個公眾人物、政黨代表和未來的國家領導人,應有勇氣承認和接受政黨過去的錯誤,並可藉此機會和政黨的包袱做切割和區隔,不應只是為辯論而辯論,而應讓選民有前瞻未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公民提問代表的是社會各方面的問題,謝政諭說,這不是在「溫室裡」就可以想像、解決問題,基層民生、環保和教育的問題是非常複雜和有多種情況,不是狹隘的政黨意識形態可以處理、因應,候選人應更謙虛面對多元聲音,才能符合人民的期待。

謝政諭認為,總統候選人在辯論時,應思考修正政黨意識形態,拋開政黨的包衭,展現可以面對過去錯誤的誠意和胸襟,以及可以解決和改善問題的魄力,這才能爭取更多民意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