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天公不作美 李子減產劣果多

【大紀元5月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秀亭/延平報導〕每年4月底至5月中旬為李子產期,但受到去年氣候異常,授粉期冷熱不調,結果期卻是雨水過多,導致今年異常果粒數量增多,產量減至只剩兩成,農戶們直言能收支打平就偷笑了。

延平鄉鸞山地區李子已進入採收期,往年約有十五萬斤產量,今年卻驟減至兩萬斤左右,在該地種植梅李的鄉民代表李德海表示,李子在結果期間不時有五色鳥、飛鼠、台灣獼猴等動物「光顧」,降低李子產量,氣候異常則是收成銳減主因。

李德海解釋,去年夏天台東地區乾旱,植株變弱,農曆年節前後,李子開花期又忽冷忽熱,寒害使得花朵授粉不完全,無法結成果實,或出現兩顆李子連在一起的「連體嬰」現象,收成因而減少。

此外,三、4月間果實接近成熟時,幾場大雨讓果粒含水量過高,再經太陽一照,裂果嚴重,影響賣相,約有五分之一的劣果被迫淘汰。

李德海說,今年李子售價每台斤在五十元上下,加上氣候異常造成的農損,收成與投入的人力、物力能勉強打平就算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