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遊記

九朝古都洛陽 悠悠歲月演大戲(下)

【大紀元6月4日訊】隋唐時的洛陽,又跟曹魏時期的洛陽不一樣了。舊城在魏晉南北朝長達三百餘年的戰爭與年久失修下,業已殘破不堪。隋朝再度統一中國後,隋煬帝楊廣在舊城附近另擇新地,營建東都。唐朝繼隋朝而起,復將之改名為洛陽。

大唐洛陽 異邦建城典範

洛陽在長安之後,由同一個設計師宇文愷規劃興建,設計手法更為成熟。

全城呈正方形,有洛水東西橫貫城市,將全城分為南北兩半。北邊是皇城、宮城和部份裏坊,南邊則除了居民的裏坊外,還設置了三處市場。

裏坊(道路相交所劃出的居民小區)的大小已經統一為邊長四百五十米的正方形,且內城和外城的尺寸皆以裏坊為模數的單位,例如聚四個裏坊大小成為大內宮殿區的面積;再擴大一倍成十六個裏坊,即為皇城加宮城(也就是內城,也叫子城)的總面積(註1)。

模數倍數成為中國傳統建築及都市的設計單位,小到建築物的構建,到聚間以成屋、聚屋成院、聚院成裏坊,聚裏坊成都市,其實都源於中國傳統的宇宙觀,亦即小粒子組成大粒子乃至更大粒子的概念而成的(註2)。





蕭素惠繪圖

興建洛陽時,隋朝的基業已經穩固,物資不虞匱乏,加上隋煬帝喜愛奢侈華麗的作風,將洛陽建設得「窮極壯麗」。洛陽宮城裏除了傳統必備的建築如殿閣、臺樓等,還興建了佛殿與收藏圖書、美術文物的專門建築物,堪稱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的首座圖書館與美術館(註3)。

隋煬帝在洛陽城西設置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皇室園林(註4);此外,還將全國富商大賈數萬家遷至洛陽,帶動洛陽的發展。洛陽人口在隋朝末年時有二十多萬人,按人口計是全國第四大城(註5)。隋末唐初王世充割據洛陽一地,就因為宮室太過豪華壯麗而毀去部份建築。

到唐高宗和武后時代才又慢慢重建洛陽,並加以增建,使之成為僅次於長安的繁華大都市。





日本京都東大寺。(戴慧瑜攝影)

唐朝的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極大,就連都市,也是模仿唐長安與洛陽進行規劃。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京都。京都是日本平安時代的首都,分為左京和右京二部份,分別仿照洛陽和長安興建而成。後來右京長安沒落,只剩別名洛陽的左京。在現在的京都裏,仍隨處可見與「洛」字有關的地名,例如「洛東」、「洛中」等。





日本京都東大寺。(戴慧瑜攝影)

唐朝朝廷在盛唐時期多次搬遷至洛陽,在這之後則固定在長安。唐玄宗天寶年間(七五五年)發生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安祿山起兵叛亂,攻陷洛陽後大肆掠奪,次年又在洛陽稱帝。此後直到安史之亂結束前,洛陽就在唐軍與叛軍的手中輾轉,多次攻城和城破後的焚殺擄掠使洛陽受到嚴重破壞。

人文薈萃 瞻仰名人事蹟

在洛陽,鄭欣偶爾會看到一些穿著不同朝代服飾的文人,或聚在一起高談闊論、或獨立蒼茫自詠詩。只可惜他的文學底子並不好,識不得太多人。

很多是他在事後看書時才後知後覺的發現,原來彼人是此人,惋歎於沒能多記得一點這些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文人雅士們的事蹟。

他看到讓梨的孔融、寫下〈梅花詩〉以預言未來的邵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編寫《資治通鑑》的司馬光,以及唐朝的大詩人杜甫和白居易。還有許多因為自己有眼無珠而不識泰山的人,例如編《漢書》的班固、寫《說文解字》的許慎、撰〈醉翁亭記〉的歐陽修、立〈祭十二郎文〉的韓愈、造紙的蔡倫、發明地動儀的張衡等,都被他錯過了。至於其他少被提及的人物,鄭欣只能瞠目相對了。

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寫道:「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自唐朝以來,洛陽便以牡丹花之多、之精聞名於世,據說這也跟武則天有關。原來當武則天尚未定都洛陽,仍住在長安大內時,在冬季某個飄雪的日子裏,到御花園去飲酒賞花,酒醉後,竟然下詔書要群花明日齊開。眾花不敢不聽從,只有牡丹傲然不屈。武則天一怒之下,將牡丹貶到洛陽去。自此,長安的牡丹花就全部移植到洛陽,成為洛陽的象徵。



牡丹。

城市興衰 始終如出一轍

鄭欣看到的洛陽,是在興建、破壞、重建、再破壞、再重建中,上演著一朝一代的悲歡離合。城市就像個舞臺,每個朝代都有各自的舞臺,在其上演著各自的戲碼。內容雖不盡相同,但每場戲的開始和結局幾乎都是如出一轍,皆始於「兵爭天下、勝者為王」,而終結於為政者敗德失民心後所導致的天災人禍。





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佛。

洛陽在北宋滅亡後,雖然仍作為遼、金等北方民族的五京中的一京,但其繁榮的景象已不復當年。隨著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後來上演的歷史大戲也更換著它們的舞臺,中原地區的光芒逐漸暗淡。

透過牡丹 遙想當年盛景

鄭欣搭機離開洛陽時,忽然意識到洛陽機場位於洛陽北邊的邙山,而邙山之巔翠雲峰據說正是老子煉丹的地方,自古以來便被視為道家的發源地,成為歷代修道者的修煉場。東漢時創立五斗米教(後來的道教)的張陵也在此修道;北宋時期創立全真教(道教的分支)的王重陽也曾在此傳道。

從唐高宗在此建造上清宮開始,歷代陸續在邙山各處建有大小不一的道觀,除了上清宮外,著名的還有中清宮與下清宮,與上清宮合稱三清宮。

唐朝興建的上清宮早已無存,就連後來於明清時期重建的建築,也在上個世紀中因為二次大戰的破壞,如今只剩下山門、窯洞(翠雲洞)和配房數間而已。邙山由於相傳是福地洞天之處,後來也成為帝王將相的埋身之處,原本清凈修道的地方逐漸被死人占據,也因如此,鄭欣並沒有特地到翠雲峰去參觀,怕的是面對人事全非的黯然感傷。

其實他在洛陽時,看盡了交織著過去與現在的景象後,心中早已無限惆悵。他不由自主的想起崔顥的那首名詩〈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雖然黃鶴樓不在洛陽,對於逝者如斯夫的感嘆卻是如出一轍。只是武漢多少還有座黃鶴樓可供後人憑弔,對於洛陽,今人恐怕只有透過牡丹才能遙想當年之盛了。

註:

1﹚《中國建築史》,梁思成著,77頁。

2﹚《轉法輪》,李洪志著。

3﹚《中國建築史》,梁思成著,77頁。

4﹚《隋唐時期的首都之一洛陽》,

http://bbs.xhistory.net/simple/index.php?t2207.html

5﹚《唐朝商業城市的變遷》,秦執鋒著。

本文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47期【城市的瞬間】欄目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