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人

謝鴻達--重燃柴燒窯的薪傳火焰

【大紀元7月15日訊】「玩陶的人都很『土裡土氣』!」坐在客陶窯亭台上的苗栗縣陶藝協會理事長謝鴻達,微笑輕聲地說,苗栗發展陶窯超過百年歷史,擁有不少處窯爐,但是客家人不太懂得包裝產業文化,因此名氣始終比不過台北的鶯歌。謝鴻達才剛剛完成一場大手術,大病初癒後的消瘦身影讓他顯得有些仙風道骨。

泥土長相平凡卻充滿魔力,隨著壓、捏、挖、補、揉、塑的動作,可以任意成形,經火燃燒後,由柔軟變剛硬,這其中的變化,讓謝鴻達迷戀不已。

「我是在十多年前迷上紫砂壺,而開始玩陶,」他語氣緩緩地說,苗栗的陶藝產業一直處在「代工」的定位,沒有建立自己的知名度,而讓鶯歌搶走了「台灣陶瓷之都」的響亮名號。隨著台灣陶瓷加工產業蕭條,苗栗的陶窯文化更加沒落,「連傳統的柴燒窯都沒了!陶藝家哪有機會去燒出自己滿意的作品呢?」

柴燒窯的的落灰結晶、火痕、窯變,能為陶藝作品披上天然的色澤、紋路,鋪展出更加深沉內斂的美學厚度。然而,苗栗縣境這種需要大量柴薪燃燒的傳統窯,寥寥可數。因此,為了能讓苗栗縣的陶藝家能有柴燒窯燒製作品,他向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爭取「94年創新育成計畫」專案經費,選在公館陶窯文化的發源地——大坑村,建造了「客陶窯文化園區」,希望透過重建柴燒窯,結合文化、藝術、教育、社造、休憩、旅遊等多功能,讓客陶窯成為地方傳統陶業發展中心,振興苗栗的陶窯產業文化。

苗栗縣陶藝協會為了建造這座傳統陶窯,找來了老窯師們一起討論,決定採用傳統古法建造出如階梯般層層高升的柴燒「登窯」,並畫出有史以來的第一張登窯建築工程圖去參照施工,在2005年8月完工啟用。

有了這座大型柴燒登窯,苗栗的陶藝家終於可以定期將自己的作品送窯燒製,展現傳統柴薪陶藝之美。

「接下來,我們必須規劃更有趣活潑的活動,讓更多人認識傳統柴燒窯與柴燒陶藝之美,延續陶窯文化的價值,振興苗栗的陶藝產業,」謝鴻達站在客陶窯文化園區內,露出堅定的眼神,望著一旁還未利用的檳榔園,腦中浮現接下來的規劃構想。築夢的他,是個開路先鋒,苗栗陶窯新未來也在他與苗栗縣陶藝協會的努力下,已然成形!──轉自《OTOP地方特色網》http://www.otop.tw(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