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聞

香港精英自殺 普遍面臨精神困境

【大紀元8月30日訊】香港半個月內接連有三個白領高層人自殺。不堪工作壓力,高薪厚職、擁有財富但不快樂,成為香港精英階層普遍面臨的精神困境。

與此同時,不丹小國因為梁朝偉、劉嘉玲大婚新聞而熱爆起來,擁有97%的快樂指數,雖窮但是很快樂。物質與精神,到底哪個最重要?

翻開最近香港報紙頭條,見到觸目驚心的是一連串的自殺新聞。不是大陸新來港人士,不是感情問題,不是低收入階層,不是雙失青年,自殺的偏偏都是擁有高薪厚職,有社會地位、有名氣的中產階層。

『沉默』神探『沉默』自殺

七月二十五日,外號「沉默神探」的香港港島總區重案組高級督察陳功偉,在辦公室以新款曲尺手槍向左胸自轟一槍,之後將配槍放在桌上伏倒昏迷,送院途中不治,死時雙眼仍張開,同事悲傷指他死不瞑目。

陳功偉曾獲香港行政長官頒授警察長期服務獎章,是港島刑事總部第二隊主管,他負責調查過幾宗重大案件,包括二零零六年香港仔一條行人隧道警員黃少鵬被同事襲擊槍傷案;去年夜總會女公關許榮勒索高官案;以及今年五月港島東及灣仔區十四宗老人被劫案。初步估計,他是因工作壓力過大吞槍自殺。

有消息指出,陳功偉駐守港島總區重案組三年多,一向工作認真,沉默寡言,死前一週被新到任女上司高級警司(刑事)蔡小姐召見,就案件檔案問題被責罵到垂頭喪氣,事件震撼整個重案組總部。其後陳向同事抱怨,感到工作壓力大,同事相信他出事與工作壓力有關。至於外傳他炒股票及欠下兩百萬元巨債,同事均表不相信,指陳功偉為「工作狂」,只愛工作和跑步,從不賭錢,而且他月薪有近六萬元,不相信他會因債務而輕生。

十億營業額壓頂 銀行高層跳樓亡

七月二十三日,匯豐銀行發言人證實,該行尖沙咀分區總監劉學斌,二十二日晚突然於藍田一幢大廈高層梯間墜樓,當場喪生。

現年五十二歲的劉學斌,在匯豐銀行工作了二十六年,由初級櫃檯職員升至掌管十間分行的分區總監,月入約十二萬元。警方在死者銀包內發現一張字條,遺言稱無法承受工作壓力而自殺。有匯豐銀行職員透露,一個分區總監一季要交十億生意額,壓力很大。

消息稱,日前匯豐向多名分區總監派發「提示信」,指他們的業績尚未達標,雖然劉沒有收信,但據悉,劉因為工作壓力,三週前開始看心理醫生,匯豐銀行原定二十三日召開分區總監報告業績大會,懷疑劉擔心無法交出成績,因而在大會前夕自殺身亡。

據劉學斌下屬稱,劉總監為人很好,常為下屬頂住壓力。消息傳來,公司上下無不扼腕痛惜。

富豪幹將 股市失利

七月十七日,華人置業集團售樓部銷售經理任建華被發現在淺水灣海灘道路邊的寶馬房車內燒炭自殺。家人及同事疑任建華因在股市投資失利及拖欠卡數共欠債近千萬元,加上不堪工作壓力而走上絕路。

任建華是香港富豪劉鑾雄的手下猛將,現年四十九歲,去年四月開始加入華人置業任銷售經理一職,屬於部門「一哥」。

據港媒報導,任建華目前月入五萬至七萬元,若賣樓成績好可獲分紅。業內指出,任建華收入在業內而言不算多,但行內認識任建華的人表示,聽聞他在股票場上低調地搏殺。

今年股市反覆下滑,其在股票市場損失慘重。消息傳聞,任除炒股票外,並拖欠卡數超過三百萬元,總欠債近千萬元。此外,行內有消息指最近樓市轉淡,任在賣樓工作上也承受極大壓力。

通脹持續經濟轉差 中產壓力大

「今次事件敲響中產人士經濟不景氣下生活警號,希望特區政府關注中產人士困境。」關注中產人士權益機構「中產之聲」主席李子榮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從事銀行、金融、銷售或保險工作人士,特別是管理人員均講求業績表現,甚至要「交數」,每當公司派發成績表或公布業績時,須承受相當大的壓力。

香港政府最新公布六月份本地通貨膨脹指數高達6.1%,創十一年來的新高。李子榮表示,近月股市動盪、樓市下滑、高通脹、高油價均令整體經濟氣氛欠佳,「特別是住的樓要供,還有個家要養,有老有嫩要照顧,中產人士最辛苦。」面對隨時失業的危機,加上工時長,和家人、妻子和子女相處時間不足,在承受工作壓力之餘,更要面對家庭壓力,令這些中產階層苦上加苦。

有網友則稱,香港各行各業,包括政府機構、政黨、教育界在內,已變得急功近利、假公濟私,人與人之間已嚴重欠缺關愛,你死你的事,生活於此地,可悲真無奈。

成立了四十多年的「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每年都會收到逾萬宗求助個案。該會熱線中心趙美艷小姐向《新紀元》表示,很多個案通過義工的情緒輔助和疏導,成功減少了自殺的傾向。但中產階層遇到情緒問題時,往往因為自己身份地位或者專業的障礙,不願意向外求助。她建議中產人士可以通過致電中心傾訴自己的困擾或者尋求朋友幫助,打開內心的糾結。

快樂非物質而是精神滿足

「金錢能買到幸福嗎?」是一個困擾世人,包括智者和哲人的問題。

英國萊斯特大學二零零六年七月公布的研究「世界快樂地圖」,香港只排行第六十三,處於中國和印度間的國家不丹卻排第八位。這個每年只准六千人到訪的藏傳佛教國家,最近更因為梁朝偉、劉嘉玲選址此地成為媒體的焦點。

很多人在反思,為何富有的香港人不快樂?而國民人均生產總值不到香港二十分之一的不丹,97%的人民卻認為自己很快樂。

不丹的快樂經驗源自於前國王吉莫.辛吉.旺楚克(Jigme Singye Wangchuck),他不以經濟發展為優先卻以建立一個快樂的國家為職志,以平等、關懷與生態的理念讓不丹成為快樂大國。

二零零五年,不丹成為全球各大媒體的目光焦點,他所創造的「不丹模式」,提出的「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理論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成為美國、日本等一些國家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十分感興趣的經濟學課題。

所謂「不丹模式」,就是注重物質和精神的平衡發展,將環境保護和傳統文化的保護置於經濟發展之上,衡量發展的標準是「國民幸福總值」。

不丹追求「平等」與「平衡」。不丹人認為真正的窮是無法再施與他人,只要有田、有房子他們就很滿足了,因為是佛教徒,不殺生,所以由印度進口肉類,餐桌上鮮少有肉食,但他們吃青菜或乳製品一樣感到滿足。這種快樂不是來自於外在物質的慾望滿足,卻是來自於信仰與觀念的知足。

近年虔心禮佛的劉嘉玲說:「我一到這裏就感覺心裏很踏實、很平和,我看到這裏的人快樂不是因為物質上的豐富,而是精神層面的滿足,終於明白為甚麼大家說不丹是『快樂國度』。」

也許,不丹的經驗正好給忙碌而追求物質的香港人一個反思,讓大家都可以活得快樂一些。◇

(本文轉自第80期《新紀元週刊》)

http://mag.epochtimes.com/083/5114.htm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