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

至德三德源遠流長(下)

吳英毅委員長祭祖之意義

【大紀元8月4日訊】(編者按﹕至德三德公所是華埠最重要僑團之一﹐源遠流長﹐上篇談到歷史記載中有太王﹐泰伯﹐下篇繼續泰伯之後的歷史記載。)

仲雍﹕太王次子﹐同泰伯避位以讓季歷傳昌﹐及武王克殷﹐求泰伯仲雍之後﹐得仲雍孫周章﹐時周章已君吳﹐因就而封之﹐是乃吳姓之始﹐又得周章之弟虞仲﹐乃封仲於故夏墟﹐列為諸侯﹐再傳至八世柯盧公「即柯蔡姓始祖」﹐又傳至十七世壽夢公﹐吳國益大乃稱王﹐再傳至二十一世吳王夫差﹐國祚乃終﹐國運八百五十二年。

季歷﹕泰伯仲雍之弟﹐娶摯任氏中女太妊為妃﹐太妊之性﹐端一莊誠﹐為德是行﹐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於豕牢而生文王﹐泰伯仲雍亡如荊蠻﹐讓位於季歷﹐是為公季﹐修太王遺道﹐篤於行義﹐傳位於文王﹐及武王即位﹐追封曰王季。

文王﹕名昌﹐太王之孫﹐王季之子﹐武王之父﹐娶夏禹之後有莘氏女太姒為正妃﹐仁而明道﹐文王治外﹐太姒治內﹐生十子﹐親身教誨﹐未嘗見邪僻之事﹐周室三賢母 ﹐以太姒為最賢﹐長子伯邑考﹐早死無後﹐次曰發「武王」﹐三曰管叔鮮﹐四曰周叔旦「周公」﹐五曰蔡叔度﹐六曰曹叔振鐸﹐七曰成叔武﹐八曰管叔處﹐九曰康叔封﹐十日冉季載﹐文王本為殷之諸侯﹐國於岐山﹐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之﹐為崇侯所讒﹐囚於牢裹﹐後散宜生用美女進於紂﹐釋之使為西方諸侯之長﹐曰西伯﹐遷都於豐﹐遂有天下三分之二﹐及武王得天下﹐追封為文王。

武王﹕名發﹐文王次子﹐太王曾孫﹐泰伯仲雍侄孫﹐娶太公望之女邑姜為后﹐才德兼備 ﹐孔子稱武王有治亂之臣十人﹐有婦入焉﹐婦入即邑姜﹐武王克殷﹐統一天下﹐裂土以封諸弟為食邑﹐其時康叔與冉季載尚幼﹐未得封地﹐武王崩﹐成王立﹐周公攝政﹐始封康叔及冉季載﹐自太王以迄文王武王﹐劃地錫茅﹐分封宗親﹐承繼祖業 ﹐開周朝八百餘年之天下﹐為古今歷朝最長之國祚。

吳姓﹕泰伯傳仲雍至曾孫周章﹐已為吳國君﹐武王因就而封之﹐是為吳姓之始。

周姓﹕文王十三世孫平王別封少子烈於汝州﹐人稱周家﹐因以為姓﹐汝姓亦烈之後。

蔡姓﹕文王正妃第五子蔡叔度﹐封於蔡﹐管叔與蔡叔佐紂子武庚﹐欲復殷﹐周公旦承王之命﹐伐殷武庚誅之﹐殺管叔﹐放蔡叔﹐及蔡叔去世﹐續封其子胡於蔡﹐是為蔡仲﹐以地為姓。

曹姓﹕文王正妃第六子曹叔振鐸﹐封於曹﹐以地為姓。

翁姓﹕文王四世孫昭王瑕﹐立起庶子有為鹽官食采於翁山﹐後代以為姓。

(按﹕取材自全美至德三德公所一百二十五週年特刊)(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