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序書摘

生命河流的擺渡者

生命是一連串失落的考驗,失業、失婚、失去親人、失去健康。看似失去外在事物,其實是失去自我身、心、靈的某一部分。在復原的路上,承認失落,尋找意義;重整新自我,重建新關係,完成悲傷的任務,將不難發現,Less is more!

2004年間,我用了一年時間在服務的學校完成興建「悲傷療癒花園(簡稱癒花園)」(Grief Healing Garden) ,花園的理念是教育民眾,誠懇面對自己生命中各種失落事件,從與自然接觸中,學習自我照護之道;從社會互動、心靈諮商過程中,尋求人際或專業的協助;最終目的在能與悲傷共度,與憂愁和解,更疼惜自己;在生命中的和解花園出口,許下心願,重新出發。

然而儘管諸多因應失落的理論告訴我們,通過悲傷是一自然且必要的過程,但它卻是相當不容易的事,可以經由協助與陪伴過程而達成。事實上,當生命發生失落或死亡事件時,走過生命幽谷,往往是一條迂迴而孤獨的路。在我們的社會中,似乎並無一套適當的處理模式,從小到大,並沒有人教導我們如何面對如此人生大事,一旦面對死亡,無論是當事人或陪伴者,多半束手無策。

《生命河流》呈現了病床邊各種角色與人性的掙扎,呈現在我們的社會中,交雜著生死、人倫關係與文化規範的臨終畫面,告訴我們無論年齡多大,當送別父母時,我們「永遠是孩子」。能坦然面對死亡是不容易的事,除了文化規約使我們不擅長表達之外,每個人的需要不同,在「聽見靈魂的哭泣」、「給一個表達的機會」等文中,我們不難看見臨終當事人或陪伴者身心靈的各種需要。很多當事人停留在否認、討價還價的悲傷反應之中,無法前進。逃避面對的結果,將「讓一切來不及」矣!

助人服務者的出現是彌補臨終者家屬或陪伴者的不足,「奇蹟」一文巧妙地點出家屬若能和諧寧靜地陪伴到終點,將是最大的「奇蹟」。究竟要如何陪伴臨終者,無疑地,作者在諸多故事中給我們的示範就是應用同理心的技巧。同理心(empathy)與同情(sympathy)不同。同情意指對當事人的處境感到難過,會喪失陪伴者或諮商者的情緒能量,而同理心能給陪伴者或諮商者能量,來理解當事人的想法與感受,而不是難過。

最容易也是最難的同理心是傾聽,意指能與當事人站在同一平台上,正視其立場、聆聽其需要,並適當地表達出其想法,甚至滿足其需要。我們幾乎在每一篇短文、每一則生命故事中,看到作者貼近人心的同理能力,顯然作者用一枝溫柔的筆、一顆同理的心,蕙質蘭心地用不同的形式,關心了這個社會,也協助了一群面對死亡而束手無策的人,令人感佩。

這本書提供與悲傷相處、與失落和解、與死亡對話之道,也是一本助人者該讀的書!一本不談悲傷輔導或諮商理論卻處處是實踐理論的書!一本貼近人類心靈、深層呼喚的書!作者觀察情境、人性的細緻,悠然見於字裡行間;不僅指出死亡文化的困境、情緒處理的漠視、人際關懷的僵化模式等,並誠懇表達了專業服務工作者在工作與良知上的衝突,努力調整腳步,以取得平衡的心路歷程與作為。

看這本書時,讓我聯想起去年參加一個讀書會時讀的一本書《流浪者之歌》,也是一本與河流有關的書。書中有一個擺渡者的角色,總是默默協助人們穿梭兩岸或渡河,數十年如一日,閱歷無數生命。《生命河流》的作者一如擺渡者,協助臨終者穿越生死門,協助家屬與失落悲傷共處。與失落共處必然經驗到悲傷之苦,痛苦的盡頭經常是河流沉澱之後的清澈,濾過砂石之後的淨水,生命風暴之後的平靜。

在生命河流的流動中,且讓我們擔起擺渡者的角色,與同船共渡者一起流到生命的盡頭吧!◇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