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

消基會:加強中國貨檢驗 成立賠償基金

【大紀元9月1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中國黑心商品與食品到處流竄,為免類似情況重演,消基會代董事長謝天仁認為,政府對於中國商品或食品應加強檢驗,尤其是嬰幼兒食品,進口廠商應出具中國政府許可證明後,才可進口到台灣,政府也應成立「消費者損害賠償基金」,收購不知情下游廠商買進的有毒中國商品,並賠償受害者,才能健全消費環境。

雖然現行消費者保護法內有保障消費者權益受損時的求償條文,問題是此次疑似受到三鹿奶粉波及的消費者,恐怕很難舉證要求損害賠償,這次事件中,可能消費者受害狀況尚未顯現,即使有出現結石,要舉證跟奶粉有關,也都相當困難,恐怕求償無門。

消基會因而呼籲政府成立損害賠償基金,將上游業者不當得利收回作為基金,作為賠償,才能符合社會公平正義。

謝天仁表示,現在不少中國毒奶粉都已流散到各地小店家,這些小店家當初向上游廠商購買時,可能沒開發票,現已製成麵包、西點,或者用於珍珠奶茶,讓人懷疑能追回多少。

事實上,不僅台灣是中國黑心商品受害者,各國都差不多,最近的例子是去年3月,美國驗出知名寵物食品含有三聚氰胺,而消保會每月公布的不安全進口商品中,超過一半的不安全商品,幾乎都是中國製,顯示中國製商品問題重重。

消保會提醒民眾,若是想了解所購買商品是否有安全上的疑慮,可至「不安全進口產品資訊網(www.unsafe.nat.gov.tw )」查詢,利用關鍵字搜尋公告的不安全資訊,或撥打一九五○專線,進行消費申訴。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