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聞

議員建議提早立法 監管有毒食品回收

【大紀元9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林怡香港報導)大陸毒奶粉事件波及香港,很多市民已失去信心不再購買大陸食品,有議員批評港府未有法例監管有毒食品回收問題,無法保障市民的健康。

大陸毒奶粉事件禍及多個名牌奶粉,除了三鹿並包括近年來在港佔有部份市場的「蒙牛」和「伊利」,均驗出產品含有有害化學物「三聚氰胺」。繼日前在一食品連鎖店出售懷疑有三鹿奶粉製造的飲品,近日食環署再在一些超市的樣本中,驗出伊利雪糕含有「三聚氰胺」。但消息卻遲過超市公佈,立法會議員李華明批評港府反應遲緩,並指出目前沒有法例監管有毒食品的回收。

李華明說:「任何外國說有事的,而我們沒有查出來的話,我們都沒有權力去回收,只能叫業界自律,這就是政府畏首畏尾的原因;政府不能每次都靠市民自保,政府有責任去保護市民,這就是法例,我想最癥結的地方就是法例要立法會盡快去通過,政府就不會再有藉口畏首畏尾。」他表示政府已計劃在09/00年度就食物安全立法,但他希望能提早在今年11月提交。

中共縱容有毒食品謀暴利

對於近年來中國大陸頻頻傳出有毒食品,李華明分析原因表示,主要是當局有意的縱容,「第一就是賺快錢、暴利、妄顧生命,這種心態在大陸很普遍;有貪污的問題、有走後門的問題,還有所謂著名品牌免檢的行政安排,這些就會出事。」

李華明透露由於「伊利」被列為奧運的供應商,今次事件引起國際媒體的高度重視,近日有許多外國媒體紛紛向他詢問情況。

記者發現一些食品連鎖店的貨架上已經沒有出售有關的產品,有裕記店員說:「沒有了!沒有了!很久就沒有了。月頭就開始收了!」

家庭主婦高呼害怕

一些家庭主婦都非常擔心家人的健康,表示不會再購買大陸的食品,高呼害怕!「沒有信心!太多有毒的食物在內地出產。同時我的家人其實對內地的食物都有禁忌,我們不想買內地的東西太離譜了,對健康全部都沒有保障,可以避免我們都不會買。」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昨日繼續抽驗市面的奶類產品,包括40隻奶類產品,大部份為伊利及蒙牛兩隻內地品牌,包括雪糕、雪條、紙包奶等產品,結果會由今日起陸續公佈。但是食物安全中心表示,現階段不會全面回收或呼籲市民停飲內地奶類產品,以免引起市民恐慌。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