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人物

芬蘭馬阿姨 消耗青春只為恆春

【大紀元10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9日電)「馬阿姨」70歲了,她3日那天,一如42年前,隻身從芬蘭到台灣恆春,她以流利的台語說「我回到我的故鄉」,守護恆春人26年,馬立娜宣教士錯過婚姻,但她說「我很快樂」。

馬立娜(Matika iner Leena Marjatta)1967年接受芬蘭信義會的分派,到台灣最南端的恆春基督教醫院從事護理工作。

她說,雖然她無法選擇要去那裡,但似乎與恆春有緣,因為她兩個姐姐已經早她分派到恆春,大姐擔任牧師,二姐是英語老師,她到恆春後,與兩位姐姐住在一起。

26年在台灣,馬立娜的台語是字正腔圓的流利,她認為「護士不是只把醫師交代的事做完,還要付出關懷」,早上在診所服務,下午沒差事時,就騎著腳踏車到處探訪恆春居民和病人,一些偏遠地區,常常一騎就是2、3個小時,楓港大橋斷橋時,她還騎著腳踏車繞遠路去探視病人。

這位讓恆春人足感心的芬蘭護士,與恆春人成了好朋友,恆春人都叫她「馬阿姨」。

早期,恆春有不少痲瘋及肺結核病人,他們飽受歧視和異樣眼光,不少人被放棄治療,馬阿姨定期送藥給肺結核病患,勤快的到痲瘋病人家裡,不畏髒臭的為他們清理膿血四溢的傷口,為了不傷到病人的自尊,她堅持不戴手套和口罩。

馬阿姨也常帶一些營養不良的小朋友或是精神病患回診所照顧,她曾經把1名再生性不良貧血的青年,帶回照顧,和同事挽起袖子捐血,血不夠用,她到軍營向阿兵哥募血,1年多後,這名病人帶著微笑離開人世。

與2位姐姐都終身未婚,馬阿姨說,有時會想到要結婚,但沒有碰到適當的人,在恆春每天忙工作,她很快樂,沒有太多時間去想結婚的事。

馬阿姨總是細心且比台灣人先體察到社會的需求,民國70年代,她警覺到台灣漸漸步入高齡化社會,於是成立「社區老人中心」,為行動不便的老人辦生活聚會,開車帶他們上山賞花、到海邊聽海浪聲。

馬阿姨說,老人家很孤單,需要有人陪伴,需要安全感,台灣社會逐漸進步,但年輕人也出外賺錢,不再像以前的大家庭,老人家的陪伴和照顧,需要教會與社會各界結合來做。

民國85年間,馬阿姨注意到恆春外籍新娘問題,因為不會台語,而與婆婆無法相處,於是她成立「菲律賓團契」,教她們台語,如何說好聽的話讓婆婆高興,馬阿姨這次回恆春,與這些外籍姐妹團聚,不少人都高興得擁抱馬阿姨。

馬阿姨的兩位姐姐因為得了氣喘,來台10多年後分別回芬蘭,馬阿姨笑著說「我的身體很健康,所以沒有提早走,我很喜歡恆春,在這裡,許多人家的阿嬤、阿姨、全家人都認識,大家都很親切,而且這裡有很多的需要,所以我捨不得離開」。

不過,為了想趁著身體還硬朗時,回家照顧90歲高齡的老母親,馬阿姨民國87年退休返鄉,那年她得到了醫療奉獻獎。

再度踏上恆春的土地,馬阿姨說「她回到思念的故鄉」,她會見老朋友、訪視獨居老人、並且到處演講,除了為恆基籌募長期照護大樓外,她說,她希望每個台灣人都能得到上帝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