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性新聞

巴西工藝家發揮生活巧思 棄絕浪費

【大紀元2月2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23日專電)世界各地都在提倡簡約、樸實的生活,與其說這是一種潮流,應該說是面對生活的態度。許多巴西工藝家秉持這樣的態度,將垃圾回收變成具創意的工藝品。

塑膠杯、寶特瓶、汽水罐、瓶蓋、廢紙、舊報紙與雜誌,都是長時間才能自然分解的垃圾,但經過工藝家巧妙的雙手改造,搖身一變為各式各樣的飾物、手提包、衣服、配件、玩具與家具。

女工藝家奧里維拉(Helena Oliveira)八年前從銀行退休後,決定實現童年的夢想,專心鑽研手工藝,使用回收的汽水罐拉環和寶特瓶製作出造型別緻的手工包包、腰帶和其他配件。

一年前,奧里維拉開始在網上拍賣作品,顧客反應良好,她相信這些手工配件不僅美觀大方、各具特色,而且能幫助提醒人們重視環保問題。

另一位工藝家馬特洛尼(Consuello Matroni)使用的回收資源更廣泛:卡式膠卷、撲克牌、x光片、清潔劑、洗髮精等的塑膠包裝,還有塑膠杯、電話線、舊玩具等,都可以變成極具創意的衣服和飾物。

馬特洛尼經常在學校、公園、購物中心等公共場所舉辦展覽,向民眾說明分類回收垃圾對環保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減少、回收和再利用家庭垃圾。

保久乳的盒子也是越來越常出現的家庭垃圾,外表看起來平凡無奇,但南里奧格蘭德州(Rio Grande do Sul)的一群藝術家卻發揮巧思,將它變成藝術品。

去年底,該州首府快樂港(Porto Alegre)的環球藝廊(Mundo Arte Global)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展覽,邀請120位國內外藝術界、音樂界、廣告界、服裝界和娛樂界名人,透過藝術巧思將保久乳盒子變成具收藏價值的藝術玩具。

這項Customilk展覽,強調回收藝術的可能性,以及如何透過藝術推動環保教育。今年,這項展覽將前往巴西四大都會里約熱內盧、聖保羅、薩爾瓦多(Salvador)和古里提巴(Curitiba)巡迴展出。

此外,為更有效率的發展社區環保工藝,許多工藝家也組成合作社。

例如成立於2005年的「巴西之手」(Mao Brasil)合作社的成員就發揮創意,利用回收的廢紙、牙膏管、輪胎內胎、寶特瓶和咖啡濾紙,做出個性化的文具用品、T恤、背包、帽子、手提包和服飾配件,當成環保贈送品賣給企業,同時將訂單外包給里約熱內盧的貧民區住戶,不僅延長了物命,也確保低收入戶的收入。

還有聖保羅的非政府組織「輪胎藝術」(Arte em Pneus)成員,將回收胎製成日常使用的桌椅,透過展覽提醒一般民眾正視舊輪胎污染環境的問題,同時教導貧民區居民自己動手做,改善他們的居家環境整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