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醫改會:醫院財報黑幕 20億救濟金「只撥不用」 

【大紀元2月24日訊】(據中廣新聞記者徐韻翔報導)醫改會調查「財團法人醫院財報狀況」,調查發現,全台十多家醫院共累積有20億的「醫療救濟提撥金」遭閒置,並有6家醫院財報遲遲未通過衛生署審核上網公開,醫改會痛批,衛生署大水庫式的財報管理,醫院有錢卻喊窮,提撥金沒有真正幫助到弱勢、健保又喊漲,民眾實在難服氣。

景氣寒冬,貧困病友付不出藥費,民眾又面臨保費調漲壓力,但醫改會分析衛生署網站的醫療財團法人財務報表結果發現,居然全台約有13家的醫院,「醫療救濟提撥金」有高達20億元遭閒置。

醫改會董事長張苙雲表示,依據醫療法規定,財團法人屬非營利醫院,享有賦稅減免與相關獎勵,但也需提撥年度醫療收入結餘10%以上作為醫療救濟等社會服務,但一些醫院「只撥不用」,雖然按照政府規定,每年提撥一定比例,但提撥金卻沒有動用。

張苙雲說,「例如,非常知名的醫院,長庚醫院,醫療社會救助提撥金累積餘額有約15億,理論上依據醫療法,是要做醫療救濟與社區醫療服務,及其它社會福利項目,那他們在財報講說,因為累積速度太快,未來也沒有重大支出,所以就把這筆前轉列成為其它收入」。

張笠雲說,20億元的醫療救濟金,相當於政府貧戶與近貧戶預算的五倍,如果可以提供弱勢貧困家庭,將可免費接受2百萬人次的西醫門診補助;此外,醫改會也點名馬偕、亞東、彰濱秀傳等六家財團法人醫院,沒有依法公開醫院的財務報表在衛生署的網路上,無法讓外界公開檢視,健保、醫療資源分配堪慮,醫院喊窮,健保喊漲,民眾很難服氣。

依據醫改會公佈的資料,醫務利益率最高的五家醫院,有三家是長庚體系,包含林口、高雄和桃園院區,獲利最高的是高雄縣立鳳山醫院,也是委託長庚經營,前三名獲利率都在10%以上,最低的五家醫院都屬於偏遠地區的醫院,北海岸金山醫院獲利率最低,是負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