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記取教訓╱亞洲金融風暴…競貶後遺症

【大紀元3月16日訊】自由時報編譯盧永山/專題報導

台灣央行為了救出口,近來讓台幣加入亞洲鄰國貨幣貶值的行列,但此舉雖然讓出口商笑開懷,卻讓進口成本升高,進口商被迫漲價,造成物價上漲和通膨壓力上升,倒楣的還是全民,而在各國貨幣競貶下,出口商能佔的便宜有限,卻可能產生不利的後果。

以哈薩克為例,由於油價大跌和貿易夥伴貨幣競相貶值,哈薩克央行今年2月4日將該國貨幣堅戈(tenge )貶值二十五%,以保護外匯存底和黃金儲備,增強該國製造業的競爭力,但該月5日起該國的物價平均上漲二十%到三十%。

俄羅斯投資銀行Renaissancd Capital經濟學家馬洛菲娃表示,貨幣貶值有助於哈薩克央行紓解維護堅戈匯率的壓力,也能改善該國金屬礦業公司等出口業的財務狀況,但哈薩克央行現在必須集中心力對抗通膨。

但信評業者標準普爾和UniCredit銀行表示,貨幣貶值也給哈薩克帶來風險,使得高度仰賴外部槓桿的哈薩克銀行更難償還外債。

再以中國為例,中國在一九九四年取消了匯率雙軌制,讓人民幣由一九九三年的水準貶值三十%後,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固定在八.七元,實施所謂管理方浮動匯率制,希望確保中國的出口競爭力,以及避免外匯市場投機炒作,當年中國的出口遽增三十二%,出口金額由九一七億美元大增至一二一○億美元。

不過,中國在一九九四年放手讓人民幣貶值,雖然幫了出口業大忙,卻使得東亞其他國家面臨龐大的出口壓力,很多國家的經常帳因此惡化,成為引爆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原因之一。

一九九三和一九九四年由於美國對日本貿易赤字暴增,為了改善此一失衡,一九九四年起美國開始讓美元貶值,美元貶值促使資金流向亞洲,使得亞洲貨幣升值,仰賴出口的亞洲國家貿易開始放緩,泰國和印尼等國家更在一九九六年出現貿易赤字,醞釀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中國則因實施新匯率制度,最後逃過一劫。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