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境探索

夢境是否能反映自我 並改變行為?

【大紀元3月4日訊】(大紀元記者葉澄旭編譯報導)分析夢境是否就能解讀人的潛意識,心理分析學家們對於這個問題仍有高度爭議,然而大部份夢境解析專家都認同佛洛伊德與榮格的見解,認為夢境確實能洞察人深層的意識、解決生活的難題及拓展人生的機會。

夢境隱含意義

究竟真如哲學家蘇格拉底、笛卡爾和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榮格所言,夢境反映人類的潛意識及人類真實的自我,抑或純粹只是神經元放電時的無意識活動,不具任何意義?

《夢境指南》(the Dream Journey Guide)的作者薇利爾斯(Diane Villiers)表示,大部份夢境均具有目的性,與我們過去24到48小時內的生活有關,不僅能直接讓我們與內在的自我溝通,提供最新的信息與獨到的見解,還可以指導日常生活,協助開拓未來。

薇利爾斯表示,夢就像個人專屬心理治療師,能幫助你認清自己的優缺點,尊重內在的神性與聖潔,即認識自我與接受自我,還能引導你發揮潛在的天賦,打破慣有的錯誤行為方式並克服自己的缺點。

今年二月《個性與社會心理期刊》(th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發表的最新研究中,心理學家摩爾維吉博士(Carey K. Morewedge)分別對不同文化族群的受訪者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大部份的人認為夢境的確反映現實生活中被隱藏的情緒和思想,而且許多夢境所傳達的想法,通常比清醒時的想法更有意義。

夢境影響行為

為了探索夢境如何影響清醒時的行為,心理專家調查波士頓的通勤族,請他們想像在搭機旅遊的前一晚,可能發生的四種情境:1.有意識的想到墜機情況,2.聽到恐怖份子劫機的危險性提高,3.夢見墜機,4.聽說即將搭乘的航班剛發生墜機。結果顯示:夢見墜機與聽到發生真正的墜機,兩者引發相同程度的焦慮不安,受訪者在夢見墜機後,極可能因而改變旅遊計劃而不搭飛機。

夢境解決問題

心理學家榮格主張,夢境反映我們現實生活所遭遇的情緒和問題,藉由分析夢境,可以協助我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研究夢境逾十年的哈佛醫學院行為心理學家巴瑞特博士(Deirdre Barrett)認為,夢就如同我們清醒時的思想一般,有重複瑣碎的雜念,但也有深奧有意義的想法。

巴瑞特博士指出曾有許多夢境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有趣經歷,其中還包括兩個諾貝爾獎得主,他們宣稱他們的突破性思考是來自於自己的夢境。

諾貝爾獎得主奧圖.羅威(Otto Loewi)藉由夢境所提供的提供實驗方式,證實神經傳導是藉由化學物質而非電子。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喬治.巴頓(George S. Patton )將軍也曾公開表示他在夢中完成作戰計劃。

而在巴瑞特博士的最新研究中,她要求受訪的學生睡前專注思考課業上的難題、或生活上個人遭遇的難題,隔天早晨睡醒,立即在筆記本上寫下夢境,經過一星期的時間後發現,半數學生夢到難題,而另外半數學生夢到解決難題的方法。

男女做夢大不同

德國《今日心理學》曾對男女做夢現象進行的調查顯示,男人和女人的夢境常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特徵:男人的夢裡多暴力、愛表達,而女人的夢則多與複雜的生活及感情相關。

男人的夢積極活躍,常帶有進攻性和挑釁性,內容多與職業、競爭、聲譽及財產有關,如得到大獎或一夜成名等,較少有煩惱的事出現。而多數女性的夢與緊張、煩躁、悲哀和壓抑有關,反映出一種不安全感。



人每天做夢的時間約佔總睡眠時間的百分之二十;研究指出約有40% 的夢境是真確的,而其餘 60%都是無意義的。因此,仍不應過分依賴夢境,凡事理性的判斷,才是最健康的方式。( Getty Images)

別過分依賴夢境

德國科學家指出,人從出生的那天起就開始做夢,一個晚上的睡眠通常包括四個或五個的做夢期,約佔總睡眠時間的百分之二十;其中只有 40% 的夢境是真確的,其餘 60%都是無意義的。

所以做了怪夢時也不用太緊張,也不能完全以夢為行事的基準,凡事還是應理性的判斷並保持心境開朗,才是最健康的方式。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