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頑固性癲癇新療法 迷走神經刺激術減少發作

【大紀元4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日電)頑固性癲癇有新的輔助療法,醫界引進迷走神經刺激術,將1組刺激器、導線和電極埋在患者皮下,2年內平均可將癲癇發作次數減少5成,幫助病童安心上學。

台灣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傳育今天指出,長庚醫院有7名介於2到13歲的頑固性癲癇病童接受這項治療,癲癇發作次數明顯減少,2年後達到最好的療效,之後病童回醫院重新評估應否調整電刺激的強度,如果不再發作,也可以評估暫時關閉刺激器的開關。

迷走神經刺激器包含1個經由皮下組織埋在左胸前的刺激器,1個傳遞脈衝的導線,以及連接在頸部內迷走神經上的電極。神經刺激器會以每5分鐘30秒的間隔,全天候定時定量產生電刺激循環,減低因腦部不正常放電。患者頸部會有一處小傷口,疤痕會隨著時間變為不明顯,並隱藏在皮膚皺摺內。

王傳育說,安裝電激器之後,病患察覺異常頭暈、噁心、幻聽、幻覺等癲癇發作前兆時,或才剛剛發作時,可以自己或由旁邊的家長、老師幫助,將患者手腕上的磁石對準左胸前的刺激器順勢劃下,就可刺激電量放射以預防癲癇症狀發生。

他表示,患者安裝刺激器初期,喉嚨處會有搔癢的感覺,聲音也會變得沙啞並有咳嗽的現象,有時會伴隨著呼吸急促的狀況,但這些症狀都會因為時間而減少至完全無異狀的感受。

這項輔助療法適用頑固性癲癇病人,目前尚未有健保給付,自費金額達新台幣數十萬元,且不適用良性癲癇病患。醫師提醒,患有腦炎、代謝疾病的病人需要審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