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82歲黃清榮 47年守27座燈塔

【大紀元5月1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翁聿煌報導﹞現年82歲的黃清榮,擔任燈塔看守員47年,全台灣34座燈塔中,他曾經駐守過27座,還有兩次在燈塔幫產婦接生的經驗,退休後更把製作燈塔模型當成嗜好,他與燈塔的不解之緣,贏得「台灣燈塔王」和「燈塔模型達人」的雅號。

黃清榮從國民黨政府撤守台灣前,就在福建沿岸的離島擔任燈塔看守員,外界以為看守燈塔很輕鬆、整天閒閒沒事幹,但黃清榮在國共內戰時,運補船中斷運補離島,糧食吃光了,他只好自己抓螃蟹、找海螺充飢,是他看守燈塔最艱苦的一段時光。

隨著國民黨來台灣後,黃清榮仍堅守崗位,駐守台灣大大小小的燈塔,漫長的燈塔歲月中,他曾經救過多次船難的船員,還曾經兩度為不及後送的看守同仁家眷接生過嬰兒,而且母子均安。

全國34座燈塔中,黃清榮待過27座,包括台灣歷史最早的燈塔—澎湖列嶼的漁翁島燈塔,建於1778年,為台灣的二級古蹟。

黃清榮說,每座燈塔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像是烏坵嶼的烏坵燈塔是台灣唯一一座有「塔」沒亮燈的燈塔,從民國43年後因為台海對峙熄燈至今;有一位烏坵的高丹華女士,因為她的祖父、父親都看守過烏坵燈塔,讓她對這座燈塔懷有特殊的感情,希望能看到烏坵燈塔復燈。

但軍方認為小島烏坵,燈塔本身就是烏坵軍方的戰地指揮所,是用堅硬的岩石搭建成的堡壘,所以不僅外觀有別於一般燈塔,連顏色也非明亮色,而是塗裝著戰地的迷彩綠,所以堅決反對復燈,無法讓高小姐如願。

「燈塔王」黃清榮於民國82年退休,始終無法忘情他耗費半生歲月的燈塔,他憑著對燈塔的深刻記憶和巧手,開始製作燈塔模型,每座線條優美的燈塔模型,都是他人生中的美好印記。

燈塔像媽祖 保庇航行安全

「點亮一座燈塔平均兩年可以少死5個人!」黃清榮的老同事、現任關稅總局海務處督導的阮鳳舞說,不論科技如何進步,燈塔始終是海上漁民和船員的守護神,像是媽祖般在深夜和風雨中保庇他們的航行安全。



台灣唯一不會亮的燈塔─烏坵嶼燈塔。(陽明海洋文化館提供)//自由時報

阮鳳舞的爸爸阮水蓮也是燈塔看守員,阮鳳舞從小看著燈塔長大,也跟著加入看守燈塔的行列,在關稅總局服務32年期間,有26年在燈塔工作,他覺得燈塔看守員的工作方式獨一無二,「只簽到、不簽退!」代表燈塔看守員身負的重任。

他覺得每位燈塔看守員都像黃清榮一樣默默奉獻,才讓台灣數十年來從未發生過因為燈塔看守員失職而造成船難。

尤其看守燈塔是一件很寂寞的工作,必須個性喜歡單純,或者像黃清榮,能有專注投入的嗜好,不管是製作模型、還是閱讀寫作,才能熬過漫長的值班時間。

由於台灣的燈塔都是興建在地形險要的海岸或偏僻地點,因此燈塔看守員是可以攜家帶眷上班,身為燈塔看守員的妻兒,必須要耐得住寂寞,阮鳳舞很感謝他太太17年來陪著他守燈塔,兩個孩子也是燈塔子弟,跟著爸爸駐守過許多燈塔。

引船隻入港 工作人人稱羨

基隆燈塔主任林忠發說,燈塔就跟人一樣,每座燈塔都有它獨特的記號,白天可以看出燈塔不同的造型和顏色,但在夜間,每座燈塔的燈光閃動頻率不同,讓船隻能辨認燈塔的身分和位置。



台灣歷史最悠久的漁翁島燈塔。(陽明海洋文化館提供)//自由時報

在台灣大燈塔的編制員工有6人、離島小燈塔只有1人看守,隨著科技進步,目前有1/3是完全靠太陽能、自動化作業的無人燈塔,1個人看守的燈塔僅剩琉球嶼和新港兩處,但目前關稅局緊縮人員編制、遇缺不補,因此近8年來未再招考燈塔看守員。

燈塔看守員以1天3班制、24小時都有人輪值,但只有晚上需要開燈,未輪值的燈塔看守員,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環境清潔和燈具的維護保養,每年為燈塔及宿舍重新粉刷一次,其餘時間自行打發,有的燈塔只管一座主燈,但像是基隆燈塔是商港燈塔,需兼管野柳及基隆嶼燈塔及7具港口定位燈桿。

燈塔看守員在外島燈塔服勤,要靠關稅總局的巡補艦維持定期運補任務,關稅總局海務處長莊水吉說,有些外島根本沒有港口,因此巡補艦必須泊靠外海,放下救生艇靠岸,再由人力將運補物資搬到島上的高點,運補工作的辛勞可想而知。

林忠發說,燈塔看守員工作無趣、時間又長,早期沒人想做,都是親友引薦進來,如今經濟不好,很多人都在問何時招考,反而是大家羨慕的有保障的工作。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