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新聞

氣候惡化 「生態移民」蔚為風潮

【大紀元5月4日訊】(大紀元記者辛傳編譯)綜觀歷史,有為宗教自由的英國清教徒,乘著「五月花號」移民美國;也有反對中國暴政離開西藏,遷入印度達蘭薩拉,建立了廟宇和學校的大批西藏人民;有更多是為了尋找更好的生活,遷居已開發國家的移民。當今由於氣候惡化使然,為了生命財產免於威脅,另一股移民潮正方興未艾──「生態移民」。

美國華盛頓首府居民菲爾最近賣掉了房子和車子,帶著二個就讀小學的6歲大雙胞胎女兒,全家移民新西蘭——一個他們未曾去過的國度。在那沒親沒故,也沒有工作,唯一原因:全球氣候暖化。

位於地球中間,由低窪環礁組成的西太平洋島嶼國家,吉里巴提(Kiribati)共和國總統上週表示說,由於擔憂不斷升起的海平面將使國家無法居住,他們正在探勘一處可容10萬國民的新家園作「遷國」的預備。

生活在南北氣候截然不同的兩個人,不約而同的擔憂地球暖化對經濟、政治和文化衝擊的威脅。出自於選擇還是天意,數百萬的「生態移民」,在貧窮和賭注之間循求一線希望,為他們的「牛奶與蜜」之地奔波尋覓。

知名的英國牛津大學環保學者麥爾斯(Norman Myers)說,全球的「生態移民」比十年前多,約有2,500萬人。目前這個數字「相當可觀」,他接著說:「很明顯的看到海平面隨著氣候變遷而升高,很多人的家鄉將被淹沒。」

在孟加拉,由於環境惡化,近十年來大約有1,200萬到1,700萬人逃離家鄉,低漥的鄉鎮在未來可能遭遇更強烈的洪水肆虐。位在撒哈拉沙漠邊界,非洲Sahel帶狀區不毛之地的許多國家,約有1千萬人由於乾旱及饑荒被迫遷徙它處。在菲律賓,由於森林濫伐,4百多萬人從低地遷移至高原。而在更早的30年代黃塵地帶(Dust Bowl)期間,已約有250萬美國人,在乾旱和土地貧脊的情況下成為老一輩的生態移民。

這個月吉里巴提的總統請求國際組織協助重新安置吉里巴提國民。他籲請國際基金贊助這項浩大工程,他說人民已有為新家園付出代價的心理準備。他們希冀移居新西蘭,總統說,他已動員子民學習一技之長,像是建築配管等,在它國成為可用之才。

眾多預測顯示,環境災難的數量及嚴重性將在未來數十年裡持續增加。區域衝突和戰爭經常伴隨著大批移民潮越過邊界。就像菲爾一家人一樣,生態移民潮不僅只是孤城一隅或只關係到海角另一端的人。

美國印第安納州立大學研究生態移民現象的的經濟學家雷歐維尼表示,從這裡搬到新西蘭和從菲律賓的低地搬到高原的人或從薩爾瓦多搬到宏都拉斯的心境是一樣的。他說:「循此發展,或許快的超出我們想像,我們正置身環境變遷之中,人們已漸受其害,而氣候變遷的腳步將加速影響人類的生活。」

曾任職美國太空總署的38歲電腦資安工程師菲爾說,他了解移居新的國度不容易,但他認為待在美國的危險性更高。幾年前,他列出一些國家的名單,研究哪個國家適合存活到下一個世紀。根據環保政策、天然資源的使用和是否能免於區域衝突等考量。最後他決定新西蘭是可以提供相對舒適的生活品質的國家。不僅擁有絕佳的環保成績,另一個特點是能在這太平洋一大片廣大土地中遠離紛爭,遺世獨立。不論是熱帶、亞熱帶、溫帶和極地的寒帶區域,為新西蘭提供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面貌,隔離了氣候異常帶來的環境衝擊。

菲爾說:「我不想預測氣候變遷如何影響到新西蘭,我覺得100年後女兒還健在的話,地球的混亂恐已將近極限。但老實說。如果沒有她們兩個,我不會遠度重洋到此定居。」

他強調,即使科學家們預測全球氣候變化的災難性結果只有部分成真,例如:卡翠娜颶風之類的災難就是常態而非特例。在面對這樣的未來,難道我不該採取行動嗎?是那些面對改變而無動於衷的人不理性還是採取行動應對的人不理性呢?

在美國本土,颶風導致的災害,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大批的國內生態移民。卡翠娜颶風到來之前,萊富特女士為躲避風災而暫時離開紐奧良。但在那之後,她意識到,卡翠娜不是最後一個襲擊紐奧爾良的颶風,她開始尋找新的生活環境。當她在電視上看到,美國政府在古斯塔夫颶風(Hurricane Gustav)來臨前下令紐奧爾良居民撤離,她很慶幸做了不再回紐奧良定居的決定。

原密西根州居民霍夫則表示,很後悔在25年前從密西根州搬到陽光州(佛州別稱)。霍夫說:「白雪比粗暴的颶風好看多了。在熱帶氣旋高峰的季節他經常留意氣候最新發展,但你無法知道颶風何時會形成。」

霍夫說:「由於全球暖化使得近年來生存環境更具風險。」即使未來幾年沒有颶風侵襲,颶風險的高保費已讓他吃盡苦頭。他補充說:「我看過電影像是《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當冰天凍地突然降臨,或是大海嘯捲起高浪而來,我不認為這樣的機會太牽強。」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