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私募基金成逃稅工具 大股東避開八千萬股利所得 

【大紀元6月12日訊】(據中廣新聞記者張雅惠報導)私募基金的股利,不用計入基金受益人的股利所得,這反而讓私募基金成了股東的避稅工具!國稅局發現,一位納稅人同時也是私募基金的受益人,他左手賣出股票,右手又透過私募基金買入股票,因而避開八千多萬的股利所得,以為可以少繳將近兩千萬的所得稅,結果連補帶罰,合計要繳將近四千萬。

私募基金屬於信託行為,契約可以明訂私募基金買進股票獲配的股利,不用計入基金受益人的股利所得。

一位納稅人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他在公司配發股利之前,透過大額買賣的盤後指定交易,指定自己的股票要賣給特定的私募基金,剛好他自己就是私募基金的受益人,等私募基金買進股票,獲配股利之後,股利還是回到自己身上,卻可以不用申報股利所得。北區國稅局長陳文宗說,最近發現一起納稅人透過類似的方法,「左手賣出、右手買進」,涉嫌移轉將近八千萬股利所得的避稅案。

「指定賣給指定的當事人,這個對象就是他們幾位朋友湊合成立的,然後在一定時間之後,他們又把他們的股份贖回」

雖然私募基金在國外行之有年,不過,國內是最近幾年才開始發展。國稅局指出,透過私募基金避稅的案例目前並不多見,但會開始注意,必要時,透過賦稅署和金管會討論,如何防堵私募基金變成避稅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