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台失蹤兒年齡下降 自願性離家偏高

【大紀元6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北報導)台灣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3日公布一項調查,自81年開始提供失蹤協尋服務之後,原本以幼童不明原因失蹤比例最多,但是去年開始發現兒少自行離家的比例已經高達84.6%成為社會兒童少年失蹤的最主要原因。兒盟特別編撰製作「少年轉大人」青少年自保手冊歡迎大家索取,以預防兒少暑假離家。

今年才11歲的朱娟慧,在4月5日那天趁家人都在休息的時候獨自出門,到現在兩個月了,依舊沒有消息,平時娟慧喜歡用及時通跟網友聊天,也喜歡玩「熱舞」的線上遊戲,父母猜想應該可能被網友誘騙,所以請電腦工程師到家裡檢查電腦,卻發現所有儲存資料都被刪除,朱媽媽哭著說希望娟慧可以回家過生日,也請大家幫忙協尋。

台灣內政部兒童局主秘陳坤皇表示,去年失蹤報警協尋的失蹤兒有11,337人,有8,210是自願性離家出走,佔72.4%,比例比以往高出許多,12歲以下的兒童自願性離家通報案件有454件,占34%,這表示家庭關係中的親子問題需要特別關注,如何提升父母重視離家的問題以及預防孩子離家已變成刻不容緩的工作。

國中青少年離家比例最高,占57%,令人擔心的是兒童離家年齡屢創新低,目前最小的只有8歲,據調查不少孩子是因為缺乏陪伴才會離家尋找對親情依附關係,或是想引起家找長的關心注意。

離家兒童少年尋獲率8成3,警方臨檢尋獲是最主要的尋獲方式,發現最容易找回孩子的地方為公共場所,有44.5%推測與警察擴大臨檢有關,使得離家兒少被尋獲機率變高。

在統計上顯示,絕大多數的兒少被找回來後,有61.3%得孩子還會再度離家,因為他們覺得離家前後沒有甚麼改變,有此可見如果親子之間溝通上沒有適度調整,如又爆發衝突,孩子又會再度離家,造成惡性循環。兒盟發現兒少離家絕大多數是衝動,或是與家人爭吵所導致,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林武雄主任表示, 「男友家」 「朋友家」與「同學家」為兒少離家後最主要居住場所前3名,如果能清楚了解孩子交友狀況,或常去的地方,都有助於更快找回孩子。

兒盟呼籲父母平時就要多關心孩子,懂得傾聽、陪伴、理解、欣賞孩子,找出時間聽孩子說話,跟著做孩子想做的事,及多感受孩子的想法和心情,找出孩子更多的優點,親子之間才沒有障礙。

少年轉大人自保手冊供索取

兒盟針對時下青少年對自己青春期轉變的矛盾及可能發生的誘惑、威脅傷害等,選定「離家」、「打工剝削」、「暴力威脅」、「網友見面」、「憂鬱症」、「援交」、「性侵害」、「未婚懷孕」等8大議題,編撰「少年轉大人」青少年自保手冊,歡迎大家索取。

兒盟失蹤兒少資訊網也建立「愛的即時通」互動平台www.missingkids.org.tw/,提供深受離家風暴困擾的子女與家長上網留下心聲。

(http://www.dajiyuan.com)